種日漸圓滑的進步或者日漸鋒芒的退步而與現在相左,那麼那時的我一定錯了。”然而單純與可愛的歲月體驗很值得珍惜,我也擔心自己遲早要牴觸不過終至錯完於暗渡。於是,我打算搶先嚐試“無待”的境界。我學會了以最粗劣的手段人為地製造佯狂假象,利用理性的劊子手破壞自己的一切藝術感覺,包括得寸進尺地發表了不少阻撓自己終於可能成為成功人士的假文獻,之後卻又對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為感到迭悔不已。我還曾經把八小時以外的全部時間沉湎於設計未來,然而並不實踐,只是默觀它們徹底破產的過程,再從中藉以慰藉自己失落之際的偽快感。如此迴圈往復以至無窮,差不多快要發展到了頗似於患上偏執症的地步。我毫不介意這是否已構成自虐。因為這種“折磨”、“坑害”反而使我恢復了真實的一面。我意識到,除了天生的痴人,其餘無論誰都是廣義的機會主義者。“反彈琵琶”式的投機扮酷也罷,“月閉棋格”式的壯烈從容也罷,一個也別想撇脫。退一步講,倘若當一個男人果然已經失去了他想得到的一切可能,以為整個宇宙都是為他訂做的玩笑,而他自己卻討厭寬恕這些玩笑,惟只剩下了傻坐在鋼琴架前重複地彈奏那支破落的《毀滅狂想曲》的奢望時,我們就有資格議論他了:看吶!此君修煉“無待”尚未奏效,卻無疑已經正在不自覺地完成了關於另一種人性高度的建設——“譚聖人主義*”。
這當然只能是自詡而已,既無完整內涵,概念也未得一言囊括之,何言聖人?何言主義?但我仍打算卑躬地說一句,人類哲學史寫到我這一頁,餘派可以盡廢,畫個句號就拉倒吧。二千年前,人類第一次思想解放孕育了一批或仁或智的聖賢和騙子,之後是千載禁錮;二千年後,人類第二次思想解放造就了一批或瘋或痞的天才和混混,之後是一夜狹隘。二十一世紀,信仰被顛覆了,這種被顛覆往往比被證明更能傷人、殺人。但顛覆是紙老虎,狂妄而叛逆的孩子們憋著敵意與憧憬半推半就地披上了烙有泛殖民文化後遺症印記的皇帝新裝,不肯再做陳規的奴才,卻枉做了新潮的奴才。“賤學”成災,魚和熊掌都未免一死,怨誰?我這裡需要申明的是,“譚聖人主義”這一自詡恐怕只屬於人類滅絕之前的最後一次思想解放,或者說連那也不完全屬於。因為它的看似混亂而龐雜的體制破壞了哲學發展史在時間上的可延續性,它的理論幾乎要使人類前兩次所有付出努力的意義變成子虛烏有的扯淡。高處固不勝寒,只是乘本願而出,為而不有,求仁得仁,又何怨?嗨!好在我還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是個寫小說的,儼然以一副哲學家的君臨面孔自居確實有些不妥。其實我寫《裂阱》的本意,全不是為了證明什麼或顛覆什麼,只是講述一個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的故事而已。這個世界原來就是這樣,表面上,誰傻誰欺唬誰,誰欺唬誰誰傻。因此,不論讀者甲乙丙丁看完後作出任何反應,我都是決不肯負責的。說回到正題,本人儘管並不提倡言必稱馬列,但現實中畢竟也有美醜尺度。對於原則錯誤,好比書中偷換概念曲解本說而另起爐灶的“般若學”荒唐言論,我是堅持毫不心慈手軟的批判敵對態度的。緣來此物雖與道安鳩摩羅什一派佛教名分並無牽涉,然而真是一種很像真理的大謬之謬,流毒極大。它的本質無非是挾制悲觀的假樂觀論口氣騙人,只不過更加走向極端罷了。至於貫穿全書的主人公夏散舟,卻是另一種脫胎於我的無數空想中經攪拌沉澱出的且看上去還頗標緻的混合化抽樣型別:人格充滿矛盾,自以為比周圍的人們深刻許多,同時熱愛並憎恨著惜花憐影、詠月悲秋、望洋興嘆……老覺著自己就是凱撒,就是威廉,或者乾脆就是耶和華也不以為羞。說句老實話,我挺恨生活中當真出現這號人物。無論是“左”傾要麼是右傾,究竟是很令人頭疼的。煩。
它們——均是我利用若干粗糙的故事加上一串荒唐的邏輯在一股強烈排洩慾的慫恿之下摻和著一批浮靡的南腔北調揉合而成的。此語決非謙辭,因為我當初寫作它們的目的也就僅僅是為了給自己或者別人所感受到的幾段生命狀態作些記錄而已。從嚴格的文學意義上說,本書的創作態度不是嚴肅的。從情節設計到人物性格的塑造手法上都很生拙,乃至有時寫著寫著竟背離了說故事,只顧一味表達、表現、表白。這麼寫追溯緣由其實挺簡單,就是骨子裡害怕被侷限了。因為我素來以為文藝這東西實在是人間諸學問中乏力透頂且最見私心的專案,尤其小說和畫畫之類,多半是無聊的人弄給無聊的人看的。比起任何一部政治或者科技著作對於人類步伐的苦勞而言,即使號稱文以載道的名著們和價值連城的名畫們全加上,捆了給扔進茅廁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