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2 / 4)

小說:故國行吟 作者:京文

想到那些厭戰的部下,見大勢已去,不想再做無謂的犧牲,暗地裡將他殺死,金兵南侵計劃只能告敗。在漢族反對金兵的義軍中,有一支隊伍正是辛棄疾率領的,辛棄疾起兵並不只是憤慨於統治者的殘酷欺壓和歧視,而是要驅逐金人,恢復宋朝的河山,以雪亡國之恥。因此,辛棄疾覺得自己的力量有限,要擴大軍事影響力一定要聯合散落在各地的武裝,他一方面率眾兵士投奔到當時活躍在山東一帶的另一支農民起義隊伍中。這支起義軍的領導者是耿京,辛棄疾在隊伍中擔任掌書記之職,與耿京部下的其它將領分頭到各地招募兵士,收納降軍,迅速將起義的隊伍擴大到數十萬人之多。另一個方面,辛棄疾又不望主旨,聲名大義,勸說耿京歸附於南宋政權,齊心協力地抗擊金兵,恢復故國。耿京開始並不同意辛棄疾的勸說,覺得自己打下的天地不想隨便付注東流,可是單憑自己的實力又不夠和金兵抗衡,最終還是明智地採納了辛棄疾的意見。紹興三十一年的十二月,耿京派都頭領賈瑞渡江,一路風塵僕僕從山東趕到江南,向南宋朝廷表歸附的意向和恢復故土的決心,當然辛棄疾也在此行的隊伍之中。當時宋高宗正在建康巡幸,辛棄疾賈瑞拜見了皇帝。宋高宗本來還為長江防線如何更穩固而犯愁,現在耿京來投,自然大喜。宋高宗授耿京天平軍節度使,賈瑞為武郎閣門袛侯,賜辛棄疾為右儒林郎,改右承務郎,其實隨行也全部授予官職。正當完成使命,辛棄疾和賈瑞他們從海州返回山東,要將好訊息告訴耿京時,得知耿京已被叛將張安國殺死,這讓還在路上的辛棄疾憤怒了。耿京死後,山東等地的反金義軍兩極分化。義軍首領河北的王友直、王任等人多先後投奔宋廷;一般計程車卒有的隨義軍將領渡淮河而南歸,有的則歸田耕作。其中有些不講節義的人,比如張安國邵進等人,紛紛乘機邀功求賞,投靠金廷,殺耿京就是預謀已久的事。在海州往山東的路上,辛棄疾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棘手事件,如何處置,讓他徹夜不能入眠。自己的使團已奉耿京的命令歸附宋廷,而現在耿京反被亂賊殺了,一來很難向宋高宗交代,另外自己秉承祖訓籌劃多年的復國計劃,也許會被張安國打亂。此時義憤填膺的辛棄疾與王世隆、賈瑞等將領商酌對策,現在只有乘張安國不備,用騎兵突襲,直趨金營,生擒亂賊張氏,為耿京復仇,才能向宋廷覆命。果然,在辛棄疾完備的計劃下,組織了五十多名勇士深入五萬多人的金軍大營。張安國沒料到辛棄疾會出這麼一著,冷不防就被辛棄疾和諸將脅迫而出,捆在馬背上一路南奔,等到金兵反應過來要追辛棄疾他們時,已望塵莫及。辛棄疾和賈瑞等人押解著張安國,晝夜疾馳,馬不歇蹄,渡淮河過長江,直接將張氏押送到臨安,交給南宋朝廷,朝廷遂將張安國斬首於市,整個朝野為之轟動,辛棄疾的英武之名也隨之播揚天下。他的好友著名的文學家洪邁在後來的《稼軒記》中對辛棄疾的這次壯舉做過極其生動的描述,說後來宋高宗也曾為辛棄疾的英雄行為所感動:“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南宋多麼需要辛棄疾這樣的英武之士,這斷深入五萬金軍擒敵的經歷確實如傳奇一般,但辛棄疾確確實實做到了,而這一年,他才是個二十三歲的青年。

何處望神州(2)

辛棄疾南歸以後,宋高宗即任命他以右承務郎出任江陰軍籤判,這是他在南宋政治生涯的開始。籤判是個掌管地方司法的官職,階銜比較低,才從八品。江陰軍也並不大,下轄僅江陰一縣,此縣地處長江南岸,與常州平江府比鄰,尤其在宋金戰事頻繁發生的時候,這裡正是前沿陣地,戰略地位相當重要,辛棄疾在這裡任職可謂官小任重。在江陰做籤判的時候,辛棄疾結識了南歸的愛國志士範邦彥。這位範姓的名士,是北宋末的太學生。靖康之難時,因為母親年邁而不能脫身,滯留在北方。他的母親去世後,金兵已經建立政權,南逃已經不可能。於是範邦彥只能應進士試,中舉後便求任位於宋、金邊境的蔡州新息縣做縣令,這個新息縣的所在就是現在河南息縣。宋廷和金朝開戰的時候,他就率眾部下開城門迎接宋軍,隨後舉家南歸,客居在今天的鎮江一帶。範邦彥早就耳聞辛棄疾的才華和愛國義舉,而辛棄疾對範邦彥的忠義抉擇也非常地敬佩,兩人相識恨晚。當然,在當時南歸之初,一切都很陌生的情況下,多結識一些志同道合的志士,共襄復國大業,也是有百益而無一弊的。範邦彥長辛棄疾不少,自己有個相貌和才華也都出眾的女兒,相識沒多久便想把愛女許配給辛棄疾。就在這一年,辛棄疾在京口與範邦彥的女兒成了親,有了自己溫馨幸福的家庭。因此,辛棄疾也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