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將主力擺在北海,意圖封鎖荷蘭本土,打經濟消耗戰。
然而,吃一塹長一智的荷蘭政府這次沒有如英國人的願,也將海軍主力擺在北海,正面同英國海軍交戰。
英荷兩國是英吉利海峽兩岸的鄰居,兩國海軍主力都擺在北海,頓時大打出手。
荷蘭國土面積小,決計不能容忍英國海軍陸戰隊登陸,隧全力動員海軍作戰,務求阻止或者消滅英國皇家海軍。同樣,英國作為島國,海軍是其唯一的戰爭依靠。因此,英國方面同樣給海軍部下達了全殲荷蘭主力艦隊的最終作戰目標。
歐洲兩大主力艦隊對峙北海,其他國家的海軍和商船紛紛繞路航行,生怕惹禍上身。
所有國家的政客們都在看英荷兩國大戰的笑話,而他們的軍事家們則希望透過英荷戰爭觀察彼此的差距,以及想要透過英國海軍瞭解中華帝國海軍的實力。畢竟此時的英**艦大量引入了來自中華帝國的造艦技術,而荷蘭則代表著歐洲本土造艦工業的最高技術。因此英荷戰爭的背後卻是歐洲和亞洲的第一次技術碰撞。
然而,英荷兩國似乎知道其他國家的目的,兩國雖然宣戰了,但是雙方海軍一直小心翼翼的試探對方的實力,並不急於進行主力決戰。
從雙方宣戰之日起,在歷時一年多的海戰當中,雙方海軍戰艦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地中海等海域上全面交戰,大大小小數百次,幾乎每天都在交火卻沒有爆發過一場大規模海戰。雙方主力艦隊始終處於後方,參與交火的艦隊規模都不大,基本上都是巡航艦、護衛艦之間的單挑,遠至北大西洋,最大交戰軍艦數量亦不過二三十艘而已。
時間過得飛快,英荷戰爭轉眼進行了一年半。兩國海上貿易幾乎都停止了,損失都很慘。英國的戰備物資消耗甚巨,三個月前已經完全依賴中華帝國的海上物資補給。而荷蘭亦好不到哪裡去,法國受中華帝國巨大的政治壓力而嚴守中立,對荷蘭的援助有限。西班牙帝國正同中華帝國就中美洲部分殖民地和南美洲西屬格蘭納達殖民地進行談判,因為自從中華帝國給各個殖民地頒發了特許狀之後,中屬墨西哥殖民地開始向中美洲擴張,同西班牙在中美洲的殖民地摩擦日益增多。而中屬秘魯殖民地則向亞馬遜流域擴張,於西屬格蘭納達殖民地摩擦不斷,包括同葡屬巴西的摩擦亦持續升溫。
為此,西班牙和葡萄牙此刻都在為殖民地問題同中華帝國進行深入談判,希望給升溫的中南美洲降降溫,避免同中華帝國爆發殖民戰爭。在這種情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籌碼自然就是在對荷蘭的援助問題上了。為了給中南美洲降溫,西班牙帝國和葡萄牙王國都在這個問題上向中華帝國妥協,嚴守中立。尤其是西班牙,他賴以生存的墨西哥和秘魯殖民地都已經被中華帝國奪去了,此時就剩下中美洲部分殖民地和南美洲的格蘭納達,這是西班牙皇室維持奢侈生活的最後吸管不容有失,因此西班牙嚴守中立的同時,被迫租借直布羅陀海軍基地給中華帝國,作為換取美洲殖民地的暫時安全。
中華帝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將直布羅陀海軍基地作為控制地中海的咽喉,由於其戰略地位重要,不但可以控制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的咽喉,同時還掐斷了荷蘭對突尼西亞、利比亞等殖民地的控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荷蘭在海外的補給基地。作為政治交換,中華帝國中央政府限制了中屬墨西哥殖民總督府和秘魯殖民總督府的向南擴張的步伐。
這樣,荷蘭無法在歐盟框架內獲得來自法國和西班牙等國的援助,只有北方強國丹麥和瑞典跟荷蘭的結盟還具有實質意義,因為他們地處北歐,從波羅的海可以向荷蘭進行援助。同時中華帝國在北歐的影響力有限,丹麥和瑞典等國不被中華帝國所左右,因此荷蘭並非獨立作戰。
當然,荷蘭能夠堅持一年半時間還得益於中華帝國的傾銷行動。在傾銷行動中,荷蘭政府囤積了大量的物資,其中大多數屬於戰略物資,這些物資支撐住了荷蘭的戰爭消耗。
荷蘭在第一次英荷戰爭戰敗後,對於英國和中華帝國給荷蘭海軍套上的《航海條例》這個枷鎖如芒在背。因此,荷蘭內部高層一直臥薪嚐膽並尋求著重奪制海權的時機。
此時,英荷第二次戰爭爆發一年半了,荷蘭海軍未有任何建樹,因此荷蘭高層極為不滿。
神武二十五年夏,荷蘭大議長任命德…奈特海軍上將為荷蘭海軍總司令,接替剛剛被免職的老將特羅普繼任成為荷蘭海軍統帥。
奈特海軍上將一直專研對付英國海軍的戰法,勵精圖治,改組海軍。並重整了海軍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