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甜頭的沙皇自然要求繼續維持這種局面下去了。法國和西班牙是十字軍東征的主要力量,法國既然反對,那麼俄羅斯為了自己的利益也將支援法國。
同盟國內部的分歧尚屬首次,這令中華帝國方面感覺到法國和俄羅斯已經不再為中華帝國馬首是瞻了,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
有第一次反對就會有第二次,因此中華帝國方面開始漸漸疏遠法國和俄羅斯,轉而扶植英國,讓英國作為歐洲的攪屎棍,充當中華帝國的打手。
同盟國內部分歧,意見相左,這令歐洲各國感到驚訝的同時亦有幾分欣喜。同盟國的實力太過於龐大,當今世界上,同盟國掌握著四分之三的軍事實力和三分之二的財力,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對同盟國說不。這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顯然不樂意更不甘心躺在砧板上等著挨刀。如今同盟國內部分歧,證明同盟國內部有了利益糾葛和矛盾,其他國家隧暗中使手段,目的是將同盟國儘快的搞垮。
法國是歐洲陸上第一強國,法國反對英荷爆發戰爭,很多在法國周邊的國家亦起來支援。而中華帝國依然堅定的站在英國背後,這令西班牙帝國十分不爽。西班牙國王從來都記恨著中華帝國,狠中華帝國搶走了他的財寶,因此只要是中華帝國支援的西班牙帝國基本上都會反對。
如今同盟國無法抱團來決定荷蘭的命運,那麼西班牙自然要趁機拉攏法國,爭取結成天主教聯盟,瓦解同盟國力量。
法國在歐洲大陸上的話語權很重,歐洲各國不得不看法國的臉色。雖然他們也害怕中華帝國,但是中華帝國遠在亞太,歐洲事務的影響力還是很難跟法國和俄羅斯相媲美的。
聽到同盟國內部意見分歧,荷蘭共和國上下頓時鬆口氣。因為荷蘭國土面積太小,如果同盟國決定製裁荷蘭,那麼荷蘭也只能忍著捱打。畢竟同盟國的力量已經遠遠超過了荷蘭和瑞典的聯盟力量,尤其是法國這個陸上強國距離荷蘭太近,一旦法國從陸上進攻荷蘭,那麼荷蘭很難應付。
然而,荷蘭人高興了沒多久,中華帝國駐英國領事召開新聞釋出會,當著全世界各國的面公開支援英國,向英國提供一千萬銀元貸款用於英國海軍的軍費開支。
這就是給所有國家發了訊號,那就是中華帝國為英國海軍的戰爭經費買單,支援英國海軍發動戰爭。
訊息釋出後,同盟國迅速召開閉門會議。法國和俄羅斯向中華帝國和英國提出不滿,但遭到中華帝國和英國的嚴詞拒絕。雙方討論了一整天,但沒有任何的進展,中華帝國報定決心支援英國向荷蘭開戰,最終導致雙方不歡而散。
從此,同盟國內部開始分裂。法國和俄羅斯漸漸走到一起,而中華帝國和英國走到一起,雙方的利益開始產生分歧,甚至是摩擦。
事實上,摩擦早就有了。中華帝國秘密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達成的停戰協定已經被其他國家所探聽到,這令法國和俄羅斯十分不滿,因為這樣一來,土耳其帝國將兵力重點放到法國和俄羅斯方向上,造成他們那邊面臨的軍事壓力增大,損失也增多了。
英國得到了中華帝國的肯定答覆後,立刻著手開始準備對荷蘭戰爭。而荷蘭方面遊走法國、西班牙等國之間,遊說他們幫忙的同時,亦開始做準備。
英荷兩國都開始做戰爭準備,雙方互有優勢。荷蘭海軍實力強於英國,財力強於英國。但英國海軍佔據地利優勢,荷蘭的經濟命脈一直處於英國海軍的艦炮威脅之下。
從一開始,英國就做好了戰略準備。因為中華帝國援助英國的資金和技術無法在短時間內見效,尤其是建造大型的先進戰艦和火炮,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準備好。而荷蘭方面則不同,荷蘭人有技術有財力,短時間內歐洲沒有哪國海軍能夠抗衡荷蘭海軍。
因此,英國海軍在進行海戰準備的同時,在戰略上壓制荷蘭的經濟命脈。
次年一月八日,第一次英荷戰爭在多佛爾海峽爆發,由英國海軍發射第一發炮彈作為戰爭序幕。
英國皇家海軍和荷蘭海軍進行大規模的海上會戰,主要集中在多佛爾海峽(包括北海在內)和地中海兩大戰區,其中又以多佛爾海峽戰區為主——這是由兩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的。
幾乎每次海戰雙方都要投入四萬至五萬名水兵門大炮,而其作戰次數之多恐怕亦是歷史上所罕見的。
中華帝國皇家海軍大西洋艦隊和地中海艦隊分別派出了戰地觀摩團隨行觀戰,據觀摩團人員的統計報告,僅在一月至四月的之間,雙方艦隊作戰次數已經不亞於當時世界各海洋歷次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