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藉口跟中華帝國談判了,即便得不到蘇伊士運河,至少也能夠迫使中華帝國分出一部分股份給荷蘭,甚至實現聯合控制蘇伊士運河的目標。
當然,荷蘭人喜歡大膽假設,之後的路還需要小心求證。
突尼西亞陷入了僵局,荷蘭人最心急,因此荷蘭海軍多次試圖突破土耳其海軍的封鎖給羅哈送物資,但最後都失敗了,為此荷蘭海軍差一點和土耳其海軍打起來。
荷蘭人的算盤很快被其他國家所洞察,地中海附近的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公國都向分一杯羹。尤其是西班牙帝國,一戰當中被中華帝國修理的太慘,仇視心理極強。
西班牙作為天主教國家,一來跟土耳其不對付,二來本著擴大殖民地的想法,三來也想透過北非陸上戰爭為西班牙陸軍贏回些面子。
因此,在這些因素影響下,西班牙國王下令西班牙陸軍從北非殖民地摩洛哥出發,向東進軍,意圖佔領土耳其屬阿爾及利亞地區。
然而,就在西班牙帝國準備插手北非事物,意圖重新崛起之時,歐洲的法國再次給西班牙找來麻煩,粉碎了西班牙帝國重新崛起的美夢。
一戰結束後,雖然法國和西班牙停止了戰爭,但是兩個歐洲陸上強國,又是鄰居,並沒有握手言和,而是不斷爆發小規模的邊境軍事衝突。
雙方都不想擴大沖突引發兩國全面戰爭,因此衝突都控制在小規模戰術戰鬥之內,並沒有引起兩國國民的關注。
然而,隨著西班牙出兵北非,法國人終於忍不住要拖西班牙的後腿,不能讓西班牙帝國再次崛起。畢竟西班牙帝國太靠近北非,一旦陸軍全面出動,北非很快會淪為西班牙殖民地。
法國於是在邊境製造一下中等規模軍事衝突,吸引西班牙陸軍注意力,牽制西班牙的北非戰爭行動。同時,法國又煽動加泰羅尼亞人、那不勒斯人和葡萄牙人造反,起來反抗西班牙的統治。
神武十三年夏,布拉甘薩的若昂宣稱擁有葡萄牙王位繼承權,主導叛亂,得到葡萄牙人的廣泛支援。西班牙既要平息其他叛亂,又與法國戰鬥,還出兵北非,未能及時作出反應。於是若昂登基為布拉甘薩王朝第一任君主,稱為若昂四世,結果引起葡萄牙從西班牙帝國中獨立出來。
西班牙國王似乎並不在乎葡萄牙獨立,結果造成此後的十年間,西葡兩個國家實際上和平共存,並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
法國的目的只達到了一半,因為葡萄牙獨立後,並沒有預期向西班牙全面開戰。法國人被葡萄牙擺了一道,不得不增兵法西邊境,結果爆發路西瓦大戰,西班牙陸軍吃了虧,不得不停止進入北非的計劃,掉頭回來對付法國,立時十一年的法西戰爭爆發。
歐洲大陸上的兩個大國打了起來,頓時刺激了歐洲各國的神經。各國一度以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因為法國屬於強大的同盟國集團,而西班牙已經日薄西山,神聖羅馬帝國無力幫助西班牙。
八月五日,同盟國四個成員國在巴黎開會,討論法西戰爭問題。同盟國之間沒有核心利益衝突,因此對外可以抱成團,聯合向西班牙帝國開戰的可能性極大。
西班牙帝國害怕了,他無法同整個同盟國對抗,因此急忙遊說中華帝國、英國和俄羅斯帝國,希望這三國不要插手。
然而,西班牙的特使似乎沒有取得什麼成果。歐洲各國都認為這次西班牙帝國完了,西班牙國民更是提心吊膽。
不得已,西班牙帝國迅速向土耳其帝國求助,要求和土耳其帝國結成聯盟,共同應對同盟國。
這兩個差點打起來的國家,宗教信仰、領土全面衝突的國家,沒有人會相信他們會組成聯盟。
然而,偏偏不可能的事情就發生了,土耳其帝國同意了西班牙的請求,同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其他公國全面停止戰爭,並組成環地中海條約組織,抵禦同盟國的欺凌。
正在巴黎開會的四個同盟國成員國,得知這個情況後,不得不重新審視問題。
兩大軍事集團如果打起來,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無疑再次掀起。
中華帝國倒是沒什麼,英國、法國和俄羅斯三國還未從一戰中緩過勁兒來,不希望再爆發二戰,因此巴黎會議放棄了徹底瓜分西班牙帝國的計劃,其他三國不干涉法西戰爭。
同盟國鬆口了,地中海條約組織也不想大打出手,土耳其可不會真心幫西班牙,因此土耳其、神聖羅馬帝國等國也宣佈不會干涉法西戰爭,最終只是法西兩國的單挑。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