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實力暴漲,穩穩的壓制住了阿濟格、莽古爾泰和阿敏三人。四個貝勒,只能有一個能當大汗。阿敏實力在金州大戰中損失慘重,實力最弱,因此惱火阿濟格跟莽古爾泰,轉而支援皇太極。
而阿濟格和莽古爾泰都相互拆對方的臺,最後四個貝勒成了的結果。原本四大貝勒當豐,大貝勒代善的勢力是最大的,也是無可爭議的大汗繼承人。
努爾哈赤生前便有意讓代善接替汗位,因此努爾哈赤準備死後將他的老婆阿巴亥過給代善,同時也默許了阿巴亥跟代善的私下培養感情。不料阿巴亥跟代善秘密私會的事情被皇太極抖了出來,努爾哈赤自然不能讓家醜外揚,於是造成了“大妃事件”
不過代善的部下們已經認,只玄,因此他們支援多爾襄為大汗六多爾襄同樣是貝細,蹺有繼承資格。很多大臣也是支援多爾襄的。
於是皇太極便以努爾哈赤生氣最希望阿巴亥相陪為由,加上阿巴亥跟代善偷情證據確鑿,於是愣是一口咬定努爾哈赤生前希望阿巴亥陪葬,活活讓阿巴亥生殉。
阿巴亥本不從,但是皇太極放出話來質疑多爾度是否是努爾哈赤親生。搞不好是代善的種,想要對多爾衰下手。
阿巴亥為了保護多爾賣,命多爾衰放棄爭奪汗個,而她只好答應
。
這樣,阿巴亥跟其他兩位庶妃一同殉葬,正紅旗跟鑲紅旗放棄支援多爾度,皇太極方才放過多爾衰一命。
皇太極的狠辣,令阿濟格跟莽古爾泰砸舌,立刻表示不再爭奪汗位。
這樣,代善被囚禁在金州衛,無法繼承汗個。群臣自然是支援皇太極的,除了皇太極穩定住了蒙古。獲得了科爾沁部的全力支援外,更因為皇太極是唯一識字的貝勒,也是唯一有三年的治國經驗的人。
大汗非皇太極莫屬,而阿濟格跟莽古爾泰雖然不甘心,但是他們的力量根本打不過皇太極,因此只能乖乖的將正黃旗、鑲黃旗交給皇太極。這樣皇太極坐擁上三旗和蒙軍旗,外加上科殺沁部,即個為大汗。
皇太極登汗位的儀式於七月一日舉行。屆時三大貝勒阿敏、莽古爾泰、多爾衷及眾貝勒、文武大臣聚會於朝由皇太極領他們焚香告天。行九拜禮畢,皇太極即汗位,轉過身來,諸貝勒大臣向皇太極行朝賀禮。
這樣年僅三十五歲的皇太極登基大汗。改第二年為天聰元年。皇太極稱天聰汗。二日,皇太極又率諸貝勒大臣對天地祝誓,祈求皇天后土“垂佑”國詐熾昌。皇太極自己誓,其中說;“今我諸兄弟子侄,以家國人民之重,推我為君。敬紹皇考之業,欽承皇考之心,我若不敬兄長,不愛子弟,不行正道。明知非義之事而故為之,兄弟子侄。徵有過想,遂削奪皇考所予戶口,或貶或誅,天地鑑譴,誇其壽算。”三大貝勒與眾貝勒接著誓,除了表示擁戴皇太極之外,三大貝勒還單獨表示要守盟誓、盡忠良。
登基後的皇太極面對的壓力主要來自遼東都督府,他不滿足於守成,決心要開創嶄新的局面。他執政後小躊躇滿志,在范文程的幫助下。從面臨的內政出,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例如安民、要求女真族人停止狩獵,大興農業,同時編練漢軍八旗和蒙軍八旗,滿洲八旗進行休養生息。
這一切都被遼東都督府情報部門掌握,林風等人曾建議鄧浩楠放代善回去跟皇太極爭奪汗個,但是那浩楠知道代善鬥不過皇太極,還不如關押在金州衛,作為要挾皇太極的籌碼。
皇太極比歷史上提前了兩個月當上了大汗,對於這個結果,那浩楠知道很大程度上是他一手造成的。
晏然鬱悶,但是眼下那浩楠需要全力準備南下剿滅鄭芝龍的準備,因此皇太極的事情只能暫時擱置了。
經過半個月的準備,鄧浩楠的計劃經歷了多達六次的修改。最後終於擬定完成。
公元猛年7月日,那浩楠在旅順海軍基地進行了盛大的海軍閱兵式。太平洋艦隊全體官兵以及海軍6戰隊接受了鄧浩楠的親自檢閱。
6日,那浩楠登壇祭天,親提太平洋艦隊討伐僂國。
不是南下剿匪嗎?為何卻討伐僂國!
討伐僂國只是計的開頭部分,遼東都督府答應朝廷南征的同時,卻暗中放出風聲,在民間流傳鄧浩楠的南洋水師實力還不足以抗衡鄭芝龍。
示弱!
沒錯!鄧浩楠就是先示弱,不怕鄭芝龍不相信,因為在鄭芝龍的概念裡,誰的船隻多,噸位大,誰就是霸主。顯然鄭芝龍的戰船不論數量還是噸個,都遠大於那浩楠的太平洋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