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酷的訓練方法。 然而他仍然失敗了,他苦心練就的新軍仍然不堪一擊,他隱約感覺到,自己似乎還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因素。 經過幾天的反覆思索,他終於找到了這把昀後的鑰匙——士兵。 在戚繼光看來,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必須具備如下素質: 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孫子兵法。 這就是被無數軍事家奉為經典的“六如真言”,兵家有云,達“六如”者,戰必克,攻必取,無往不勝! 而在“六如”之中,昀後兩如要靠將領,前面四如必須要靠小兵。 對於自己的能力,戚繼光還是有信心的,但提起手下那幫人的素質,戚繼光就只能無語對蒼天了。 關於這個問題,戚繼光曾與當時的台州知府,後來的舉世名將譚綸有過一段極為有趣的談話,談話內容經本人整理,大致如下: 戚繼光(下簡稱戚):雖然我已盡全力操練,但經歷戰陣之後,我才發現,新軍有很大的問題。 譚綸(下簡稱譚):什麼問題? 戚:我所部三千新軍中,大部都是處州(今浙江麗水)兵和紹興兵,這兩地士兵各有特點,比如處州兵,作戰十分勇猛,聽命從不遲疑,衝鋒陷陣,非常積極,是戰鬥的主力。 譚:有什麼問題嗎? 戚:但他們每次打仗之前,都要和我談條件。 譚:談條件?
戚:作戰以前,他們要求必須知道作戰的對手和人數,然後自行內部商議,如果認為能打,就作戰,但要是他們認為不能打,即使費盡口舌,他們也絕不會賣力。
譚:……
這還沒完,頭疼的在後面。
'937' 戚:相對而言,紹興兵更加聽從命令,無論打什麼仗,他們從來不會拒絕,完全服從,而且不怕辛苦,紮營修城之類的力氣活,安排他們幹,他們就會盡力去幹,且從無怨言。而
在戰場上,如果敵人退卻,他們會主動追擊。
譚:遵從軍令,作戰勇猛,這不是很好嗎?
戚:但問題是,如果敵人進攻,他們就會主動撤退。
譚:……
戚:當然,如果敵人再退,他們還是會追,但若敵人回軍,他們會再次撤退,據我統計,
但凡與敵相接三十步內,即將肉搏之時,他們一般會全軍退走。總而言之,關鍵時刻實在靠不住。
譚:那你打算怎麼辦呢?
沉默片刻後,戚繼光用一聲重重的嘆息結束了這次談話:
“我也沒有辦法。 ”
其實在兩人的這次談話中,涉及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地理決定論,一般說來,生活在艱苦山區的人性格比較強硬,而且民風彪悍,不怕死,而在經濟發達地區,混碗飯吃實在不難,不到萬不得已,鬼才願意拼命。
處州地區多山,經濟條件差,是少數民族聚居區,當地人向來信奉腦袋掉了碗大個疤之類的玩命理論,紹興山清水秀,讀書人眾多,且主要從事腦力勞動(如徐渭),實在不行還可以搞點旅遊服務業,實在犯不著去拼死拼活。
而對於這種地區差異性,單靠訓練是無法解決的,戚繼光確實沒有辦法。 沒辦法就只能湊合著過了,但逢作戰,戚繼光只能安排紹興兵守營,然後去跟處州兵做思想工作,勸說他們奮力殺敵。此來彼往,疲於奔命,每次打完一仗,都得累得半死不活。 為了讓自己不至於在戰死之前,就被活活累死。戚繼光決定去尋找一群勇猛強悍的人,
來代替現有計程車兵,組建一支真正戰無不勝的戚家軍。正如他跟胡宗憲所說的那句話——堂堂全浙,豈無材勇?他相信自己終究是會找到的。
一年之後,他終於找到了合適的物件——因為一次偶遇。
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繼光因事出公差,事情辦完後,他沒有原路返回,卻兜了個圈子,準備視察民情。
然而當他偶然路過一個地方的時候,卻看到了一幕讓他觸目驚心的情景。
'938'
他經過的地方,叫做義烏,他看到的場景,是打架鬥毆。
作為一名見慣殺人放火、屍橫遍野的軍事將領,戚繼光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相當強的,但他依然被這次鬥毆震驚了,因為這並非一次尋常的街頭流氓打架,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次載入史冊的鬥毆,是一次改變了抗倭歷史的鬥毆,是一次光榮、成功、團結的鬥毆。
事情是這樣的,義烏原本屬於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