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查應奎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在初八的那天夜裡,平壤城內火光沖天,明軍在外面放火,日軍在裡面叫苦不迭,被燒死者不計其數,屍體的烤焦味道傳遍全城,史料有云:焦臭沖天,穢聞十里。
幹掉殘暴的敵人,就必須比他更加殘暴,在某種情況下,我認為,這句話是對的。 但日軍的耐高溫能力還是值得稱道的,硬是挺了一夜,沒有出來投降。 挺到了第二天,挺不住了。 盤踞在據點的敵人終於崩潰了,被槍打、炮轟不說,還被火烤了一夜,別說武士道,神
仙道也不好使了。除小西行長所部幾千人,由於據點堅固,防禦嚴密,尚在苦苦支撐外,城內日軍全部逃散。 但逃散也得有個目標,平壤已是明軍的天下,往哪裡逃呢? 要說日軍逃起來也很有悟性,一看,西城、南城、北城都有人守,只有東城,防禦十分
鬆懈。 於是日軍大喜過望,紛紛向東城逃竄。 事情似乎十分順利,敗軍一路往東逃,雖然明軍在後緊緊追趕,但在求生的慾望驅使下,
日軍竟然成功地逃出了東城的城門。 但很快他們就將發現,其實戰死在城內,倒未必是一件壞事。 '1221' 當初李如松佈陣之時,取兵法圍師必缺之意,空出了東邊。但是很多人可能忽略了這樣
一個問題:為何是東面? 而當日軍蜂擁逃出東城城門的時候,我相信他們已經找到了答案。 東城城門外,是一條大河,波浪寬。 誰要選這裡當攻擊陣地,只怕真是腦袋進了水。 於是日軍麻煩了,要繞著城牆跑,只怕是沒個頭,要回頭跑進城,估計明軍不讓,前無
去路,後有追兵,百般無奈之下,只剩下一個選擇——跳河。 我記得,那一天是正月初九,北風那個吹…… 朝鮮的天氣,大概和東北差不多,一般說來,這個時候是很冷的,估計起碼是零下幾度,
然而日軍依然勇敢地跳了進去。 雖然氣溫到了零下,但我可以肯定,當時的江面還沒有凍住,因為在朝鮮史料中有這樣
一句話:溺死者約有萬餘。 先被烤得要死不活,然後又跳進冰水冷凍。古語有云:冰火兩重天,想來不禁膽寒。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不死的,只有超人了,很明顯,日軍缺乏這種特種人才。 逃出去的基本上都死了,不淹死也得凍死,而呆在城內的小西行長更不好過,他很清楚,
自己已經完蛋了,現在他要考慮的,不是封賞,不是守城,而是怎麼活下去。 在生死的昀後關頭,日軍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在小西行長的指揮下,明軍的數次進
攻被打退,看那勢頭,不拼個魚死網破、同歸於盡決不算完。 雖然明軍佔據優勢,且人多勢眾,但畢竟打了一天一夜,就算不領加班費,喘口氣總還
是要的,何況勝局已定,賞錢還沒領,在這節骨眼上被打死,也實在有點虧。 日軍雖然人少,卻敢於拚命,生死關頭,什麼都豁得出去。用今天的話說,這叫雙方心理狀弁不同,所謂窮寇莫追,就是這個道理。
於是,一個奇怪的情景出現了,在經歷了一天一夜的激戰後,城內再次出現了短暫的平靜。 接下來,一件十分神秘的事情發生了。 之所以說神秘,是因為直到今天,這件事情也沒全搞清楚。 關於這件事,在史料中,大致有如下四個歷史版本。 '1222'
按照明軍監軍及部將戰後給皇帝的總結報告,事情的發展是這樣的:日軍殘部由於抵擋不住明軍的攻擊,全軍主動撤退,李如松將軍神機妙算(料賊計已窮,必遁),設下埋伏 qi書網…奇書,並派兵追擊,大敗日軍。
第二版本是朝鮮大臣柳成龍給國王的報告,說法也差不多,李如松料敵如神,在日軍逃遁之後發動攻擊,大敗日軍。
第三版本,是朝鮮國王給大明神宗皇帝的報告(他算是明神宗屬臣),這份東西可作為上下級的規範文字,說到自己的看法,都是“臣竊念”,說到明朝,都是天兵、天朝,大明皇帝英明神武,大明總兵神兵天降,從頭拍到尾。
而開戰後,明軍是“天地為之擺裂,山淵為之反覆”;自己(朝軍)是“小邦袖手駭縮,莫敢助力”,;日軍則是“螳臂據轍,無敢抵敵”。照他的意思,日軍是礙於明軍的神威,一觸即潰了。
而講得昀詳細,也昀實在的,是第四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