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著這一理念,他擬定了一個計劃,並開始尋找一個恰當的人選。 很快,他就找到了這個人——梅之煥。 梅之煥,字彬父,萬曆三十二年進士,選為庶吉士。後任吏科給事中。 此人出身名門,文武雙全,十幾歲的時候,有一次朝廷閱兵,他騎匹馬,沒打招呼,稀
裡糊塗就跑了進去,又稀裡糊塗地要走。 閱兵的人不幹,告訴他你要不露一手,今天就別想走。 梅之煥二話不說,拿起弓就射,九發九中,射完啥也不說,擺了個特別酷的動作,就走
人了(長揖上馬而去)。 除上述優點外,這人還特有正義感,東廠坑人,他就罵東廠,沈一貫結黨,他就罵沈一
貫,是個相當強硬的人。 但汪文言之所以找到這位仁兄,不是因為他會射箭,很正直,而是因為他的籍貫。 梅之煥,是湖廣人,具體地說,是湖北麻城人。 明代官場裡,昀重要的兩大關係,就是師生、老鄉。一個地方出來的,都到京城來混飯
吃,老鄉關係一攀,就是兄弟了。所以自打進入朝廷,梅之煥認識的,大都是楚黨成員。 可這人偏偏是個東林黨。 有著堅定的東林黨背景,又與楚黨有著密切的聯絡,很好,這正是那個計劃所需要的人。 '1463' 汪文言認為,遇到敵人,直接硬幹是不對的,在操起板磚之前,應該先讓他自己絆一跤。 三黨是不好下手的,只要找到一個突破口,把三黨變成兩黨,就好下手了。 在仔細衡量利弊後,他選擇了楚黨。 因為在不久之前,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 雖然張居正大人已經死去多年,卻依然被人開念,於是朝中有人提議,要把這位大人從
墳裡再掘出來,修理一頓。 這個建議的提出,充分說明朝廷裡有一大幫吃飽了沒事幹,且心理極其陰暗變弁的王八
蛋,按說是沒什麼人理的,可不巧的是,提議的人,是浙黨的成員。
這下就熱鬧了,許多東林黨人聞訊後,紛紛趕來罵仗,痛斥三黨,支援張居正。 說句實話,當年反對張居正的時候,東林黨也沒少摻合,之所以跑來伸張正義,無非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提議是什麼並不重要,只要是三黨提出的,就是錯的,對人不對事,不必
當真。 梅之煥也進來插了句話,且相當不客氣: “如果江陵(指張居正)還在,你們這些無恥小人還敢這樣嗎?” 話音剛落,就有人接連上書,表示同意,但讓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是,支援他的人,並
不是東林黨,而是官應震。 官應震,是楚黨的首領,他之所以支援梅之煥,除了兩人是老鄉,關係不錯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死去的張居正先生,是湖廣人。 這件事情讓汪文言認識到,所謂三黨,並不是鐵板一塊,只要動動手腳,就能將其徹底
摧毀。 所以,他找到了梅之煥,拉攏了官應震,開始搞小動作。 至於他搞了什麼小動作,我確實很想講講,可惜史書沒寫,我也不知道,只好省略,反
正結論是三黨被搞垮了。 此後的事情,我此前已經講過了,方從哲被迫退休,東林黨人全面掌權,楊漣升任左副
都御史,趙南星任吏部尚書,高攀龍任光祿丞,鄒元標任左都御史等等。 之所以讓你再看一遍,是要告訴你,在這幾個成功男人的背後,是一個沉默的男人。 這就是東林黨成功的全部奧秘,很明顯,不太符合其一貫正面光輝的形象,所以如果有
所隱晦,似乎可以理解。 東林黨的成功之路到此結束,同學們,現在我們來講吓一課:東林黨的失敗之路。 '1464' 在我看來,東林黨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自大、狂妄,以及囂張,不是一個,而是一群。 如果要在這群人中尋找一個失敗的代表,那這個人一定不是楊漣,也不是左光斗,而是
趙南星。 雖然前兩個人很有名,但要論東林黨內的資歷跟地位,他們和趙先生壓根就沒法比。
關於趙南星先生的簡歷,之前已經介紹過了,從東林黨創始人顧憲成時代開始,他就是東林黨的領導,原先幹人事,回家呆了二十多年,人老心不老,又回來幹人事。 一直以來,東林黨的昀高領導人(或者叫精神領袖),是三個人,他們分別是顧憲成、鄒元標以及趙南星。 顧憲成已經死了,天啟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