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問題,應有盡有,編本袁崇煥黑材料全集,綽綽有餘。
至於民族英雄,似乎也有點懸,畢竟他老人家太有個性,幹過些不地道的事,就水平而
言,也不如孫老師,實在有點勉為其難。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從未間斷,因為我隱約感到,在所謂民族英雄與
賣國賊之爭的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這個秘密的答案:陰謀。 '1630' 那一天,我跟幾位史學家聊天,偶爾有人說起,據某些史料及考證,其實弘光皇帝(朱
由崧,南明南京政權皇帝)跟崇禎比較類似,也是相當勤政,賣命乾沒結果。 這位弘光同志,在史書上,從來就是皇帝的反面教材,吃喝嫖賭無一不精,所以我很奇
怪,問: “若果真如此,為何這麼多年,他都是反面形象?” 答: “因為他是清朝滅掉的。 ” 都解開了。 崇禎很勤政,崇禎並非亡國之君,弘光很昏庸,弘光活該倒黴,幾百年來,我們都這樣
認為。 但我們之所以一直這樣認為,只是因為有人這樣告訴我們。 之所以有人這樣告訴我們,是因為他們希望我們這樣認為。 在那一刻,我腦海中的謎團終於解開,所有看似毫不相關的線索,全都連成了一線。 崇禎不該死,因為他是被李自成滅掉的,所以李自成在清朝所修明史裡面的分類,是流
寇。 而我依稀記得,清軍入關時,他們的口號並非建立大清,而是為崇禎報仇,所以崇禎應該是正義的。 弘光之所以該死,因為他是被清軍滅掉的,大清王朝所剿滅的物件,必須邪惡,所以,
弘光應該是邪惡的。 在百花繚亂的歷史評論背後,還是隻有兩字——利益。 但凡能爭取大明百姓支援的,都要利用,但凡是大清除掉的,都是敵人。只為了同一個
目的——維護大清利益,穩固大清統治。 掌握這把鑰匙,就能解開袁崇煥事件的所有疑團。 其實袁崇煥之所以成為幾百年都在風口浪尖上轉悠,只是因為一個意外事件的發生。 由於清軍入關時,打出了替崇禎皇帝報仇的口號,所以清朝對這位皇帝的被害,曾表示
極度的同情,對邪惡的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則表示極度的唾棄(具體表現,可參閱明史流寇傳)。
因此,對於崇禎皇帝,清朝的評價相當之高,後來順治還跑到崇禎墳上哭了一場,據說還叫了幾聲大哥,且每次都以兄弟相稱,很夠哥們,但到康乾時期,日子過安穩了,發現不對勁了。
因為崇禎說到底,也是大明公司的昀後一任董事長,說崇禎如何好,如何死得憋屈,說到昀後,就會出現一個悖論: 既然崇禎這麼好,為什麼還要接受大清的統治呢? 所以要搞點緋聞醜聞之類的玩意,把人搞臭才行。 但要直接潑汙水,是不行的,畢竟誇也誇了,哭也哭了,連兄弟都認了,轉頭再來這麼一出,太沒水準。 要解決這件事,絕不能揮大錘猛敲,只能用軟儀子背後捅人。 昀好的軟儀子,就是袁崇煥。 '1631' 陰謀的來龍去脈大致如上,如果你不明白,答案如下: 要詆譭崇禎,無需謾罵,無需汙衊,只需要誇獎一個人——袁崇煥。
因為袁崇煥是被崇禎幹掉的,所以只要死命地捧袁崇煥,把他說成千古偉人,而如此偉人,竟然被崇禎幹掉了,所謂自毀長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把崇禎與歷史上宋高宗(殺岳飛)之流歸為同類。
當然了,安撫大明百姓的工作還是要做,所以該誇崇禎的,還是得誇,只是誇的內容要改一改,要著力宣傳他很勤政,很認真,很執著,至於精明能幹之類的,可以忽略忽略。總而言之,一定要表現人物的急躁、衝動,想幹卻沒幹成的形象。
而要樹立這個形象,就必須借用袁崇煥。
之後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把袁崇煥樹立為英雄,沒有缺點,戰無不勝,只要有他在,就有大明江山,再適當渲染氣氛,編實錄,順便弄個反間計故事,然後,在戲劇的昀高潮,偉大的英雄袁崇煥——
被崇禎殺掉了。 多麼愚蠢,多麼自尋死路,多麼無可救藥。 就這樣,在袁崇煥的嘆息聲中,崇禎的形象出現了: 一個很有想法,很有能力,卻沒有腦子,沒有運氣,沒有耐心,活活被憋死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