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2 / 4)

小說:單身群落 作者:吻火

貧者不具備結婚的經濟實力而成為被迫的單身者。

衝擊與融合(5)

封建社會實行一夫多妻制,加上重男輕女的傳統,許多地區的貧民家庭有溺女嬰的習俗——上述兩個原因導致中國古代社會男女比例失調,進而導致大批因為赤貧而不能娶妻生子的單身男子。如果社會長期處於這種男女比例的失調之中,社會*就不可避免,戰爭常常在這之中充當了調節器,青壯年男子紛紛從軍而推遲婚期,戰爭中男子的死亡也起到了平衡男女比例的作用。儘管如此,中國古代男女比例失衡現象並沒有徹底消除,因而中國封建統治者也有關於鼓勵寡婦再婚、懲罰不婚女子的政策,從這些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推斷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確存在著大量非婚的單身男子。

此外,中國古代還有一批為皇室服務的男人(宦官)和女人(宮女),他們應該屬於特殊的單身者,雖然這一部分人是少數,但是,據歷史記載,有時候達到上萬,最少時也有數千。例如,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統治實行男營女營制度,造成大批政策性被迫的單身者。另外,太平天國在定都南京時,大批收羅民間女子,分封諸王,分別賞賜,造成數萬宮女單身。

從這些歷史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單身者的生活是非常悽慘的、不人道的,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上陽白髮人》的詩歌,描寫了宮女等待皇上臨幸而不能悲苦淒涼。民間單身女性——以喪偶婦女最多——在宗法社會男權制度高壓下過著痛苦的、壓抑的、近乎囚徒的生活,沒有性,沒有愛,有的甚至沒有人生的自由,她所屬於的那個家族為了一座可以顯赫名譽的貞節牌坊常常會壓抑她終身,如果違反得到的懲罰於她來說將是致命的。

在中國近現代,女性單身者的命運依然是悲慘的。魯迅小說中有關於寡婦祥林嫂婚姻悲劇和命運悲劇的描寫,祥林嫂這一悲劇人物對與我們體會女性單身者在中國的命運是有幫助的。當然,在非儒教區域,例如沈從文所描寫的湘西世界,女性單身者的命運可能稍稍好一些,當地習俗對女性單身者甚至有些景仰,那地方有叫做“落洞女”的女性單身者小群體,意思是她們已經嫁給了神,將由信眾供養,因而世俗的人再也不能娶她們為妻,從物質條件上來說她們可能生活得比較好一些(比當地貧苦的已婚女性),但是別的方面(例如精神例如身體的慾望)就很難說了。廣東近代的民間曾經組建過一個單身女性團體,名叫“自梳女”,參加者以集體生活的方式,即同吃同住,然後分頭或出外打工或室內作業以此養活個體和集體,有兩條出路供選擇,一是自願選擇出嫁從此退出社團,二是終身不結婚與社團姐妹共同生活至終老。這是中國歷史上屬於本土文化範疇的最典型、最特殊的女性單身者群落,以弱勢聯合的形式來反抗封建體系婚姻制度對於婦女的身心戕害。

中國現代社會的單身文化的發展,我們在前面的篇章中曾經詳盡論述,故此處從略。

四、侵蝕與滲透——單身文化對主流文化的影響

1�“異端”的壯大:有這麼幾個資料顯示英國近30多年來單身家庭和傳統家庭的比例變化情況:1969年,英國單身家庭和傳統家庭的比例為14%;1993年的比例為27%;1995年的比例為30%。也就是說,在1995年英國每100戶家庭之中就有30戶是單身家庭,比1969年增加了一倍還多。單純看資料,就會感覺到那一種步步緊逼的攻勢——單身生活方式向傳統生活方式步步緊逼。中國現代尚沒有全國性的有關單身者人數調查的資料,但是,正如本書的前面幾章所分析的,中國單身者以及單親家庭數量正在急劇之增長之中。單身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它在西方和東方的影響同樣地在擴大,這似乎已經成為一個明顯的事實。

衝擊與融合(6)

“當我思考什麼是真正的異端的時候,我只能發現一個標準:我們在那些和我們觀點不同的人們的眼裡都是異端。”現代社會,尤其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的西方社會是在弱勢群體的整體攻勢中發展起來的,西方社會在經歷了女權運動、種族平等運動、同性戀權益運動之後,已經漸漸地習慣接受少數者選擇生活的權利和尊重少數者的文化態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單身者在現代西方社會已經不再是異端的代名詞,相反成了主流社會保護的物件,他們的權益在西方社會日益受到重視。反之,也就是說單身者在不斷地為自己爭取各項權利的過程中也擴大了他們的社會影響。他們的文化觀念,他們的生活選擇,漸漸地被主流社會所理解,進而對主流社會的觀念其中包括主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