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無聲強過爭辯
生活中不是每一個人都懂得使用正確的言語,也許,這種人就是我們的親人或朋友。當大家聚會時,如果我們聽到有人在不合適的場合說不合適的話。此時,如果我們直接否定了他,不但會使對方很沒面子,也會破壞整個氣氛。所以,最好的選擇就是無聲。此時的無聲是一種修養,父母如果懂得這樣做,就不會當眾批評或打罵孩子。因為,此時的無聲是對所有人的愛護。
4.無聲也要有度
無聲的目的是以不強調的方式引起對方注意,當對方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時,就可以出聲了。因為過度的無聲,也會適得其反。一再的沉默下去可能會使氣氛過於僵硬,反倒起不到啟發和暗示的目的。父母在與孩子的交往中也要注意這類問題。
『教子參考』
父母和孩子相處同樣該無聲時就無聲。
1.善用表情
有一個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文藝演出,在臺上他比較緊張,但並沒有出什麼差錯。當他表演的過程中突然看到臺下的父母,當四目相對的時候,父母不斷地點頭,微笑著豎起大拇指。孩子一下子受到鼓舞一樣,全身放鬆,最終成功地結束了表演。作為父母,很多時候不一定要說,可以很真誠地表示出來,孩子一樣能感受到。
2.對孩子的錯誤可以冷處理
孩子在成長中犯錯是很正常的,特別是帶孩子外出時,孩子不聽話,當時父母可以不予計較,但是用持續的冷漠讓孩子反省。孩子最怕的不是責備,而是父母的冷漠,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冷,自己就會反省並改錯。這種方式既激發起孩子的自尊,同時維護了父母的形象。
3.淡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年幼的孩子可能會模範他人惡作劇或說髒話,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不要呵斥、嚴厲批評孩子,呵斥和嚴厲批評無疑是在強調孩子的行為,這種強調很可能會促使孩子越加地惡作劇和說髒話。父母可以有耐心的勸導孩子,當父母一旦意識到孩子用惡作劇或說髒話來引起大人的注意時,父母就可以裝作沒看見、沒聽見,用不強調去淡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教育名言』
犯錯之後,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有沮喪和後悔的心理。對於性格好強的孩子來說,與其喋喋不休地數落其錯誤,倒不如保持沉默,給他們認識錯誤的空間。
——(美國)塞勒·塞維若
父母的眼神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眼神正是最經常籠罩他們的一種光線,他們往往是借之感受世界的明暗和自己生命的強弱的。
——(中國)周國平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