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說做過一些好事,比如易幟,比如辦東北大學,但無論如何都屬於大節有虧之人。身為東北地方的守土長官,居然在日本人發動侵略的時候,下令不抵抗,無論如何掩飾,都說不過去。當時,東北軍雖說在關內有十餘萬人,但根據地東北依然有二十餘萬,發動事變的關東軍,事先並沒有得到日本政府的同意,因此只有1萬多兵力。事變後統計,東北一共損失飛機300餘架,戰車26輛,各種火炮300多門,其中重炮200多門,輕重機槍5864架,步槍15萬支,手槍6萬支,有這樣強大的武力,無論如何,都堪一戰,居然拱手把大片國土讓人,實在是不可思議。縱使不論家仇國恨,生民塗炭,經此事變,作為軍閥的他,老家沒了,家底沒了,就算沒有父親被人炸死之仇,為了自己的根據地,為了自己的財產,也該一戰,可是他卻沒有(有材料說,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家產損失金條80000餘條,超過了當時東三省的官銀行的全部損失,一方面可見損失之慘重,一方面則表明,張氏父子在東北搜刮之烈)。這樣的軍人,我們說他什麼好呢?
九一八的過失,過去我們的史書一直是算在蔣介石身上的(現在很多書依舊這樣說),說是蔣介石下令讓他不抵抗(圖27),甚至還煞有介事地說什麼,不抵抗的電報一直藏在張學良的夫人于鳳至身上。其實,張學良本人一直都承認,不抵抗是他自己的決策,現在的檔案也證實了這一點。而且,早就有學者指出,即便是蔣介石讓他不抵抗,以當時他實質上屬於獨立軍閥的身份,在涉及國家和自身利益的時候,也完全可以“抗命”不遵。所以,九一八的不抵抗,只能是他的責任,賴不到別人頭上去。對於一個人來說,尤其是負有重大責任的人,某些錯誤是不能犯的,一犯就是千古罪人,百身莫贖。
其實,這個錯誤固然可以有很多解釋,比如錯誤判斷形勢,盲目相信國聯等等,都不足以令人採信。一個軍人,在守土有責的大節上犯錯,無論如何都是不可原諒的,跟他同時期的許多軍閥,甚至後來投降日本的那些人稱雜牌軍的將領,也都在日本侵略之初,做過抵抗,後來投降,往往有情勢所迫的原因。當時的張學良,確實不像個軍人,相當頹廢,大煙抽抽,嗎啡扎扎,整天在歌廳、酒樓、戲院、衚衕鬼混,萎靡到了部下都看不過去的地步。九一八事變當晚,他正帶著夫人于鳳至和趙四在前門外中和戲院看梅蘭芳的新戲《宇宙鋒》,以至於參謀副官半天找不到他。後來馬君武的詩《哀瀋陽》:“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其實也不算完全冤枉他。
顯然,當時的人們和輿論,並不像解放後人們那樣看張學良,九一八事變之後,聲討聲鋪天蓋地而來,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罵他賣國,罵他無恥。最有名的是馬君武的兩首仿李義山的《北齊》詩:“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瀋陽。”“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佳人舞幾回。”(趙四是指趙一荻,朱五是指朱啟鈐的女公子朱湄筠,常陪張學良跳舞的。蝴蝶是著名電影演員胡蝶,當時確在北平拍電影,但是否跟張學良有如此密切的關係,不得而知。)上海的報界還傳說,德國有報紙提議把本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張學良,獎勵他維護東亞以及世界和平的貢獻,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因此,那個武力決定一切的年代,擁有幾十萬大軍的張學良,不得不在1933年下野出國,可見當時他的不得人心。後來的歷史書寫,把這個經歷也說成是蔣介石找來張學良,要他替自己頂罪,張學良出於義氣,答應了。無疑荒唐透頂,既然當時人們並沒有像後來一樣,認為丟失東北是蔣介石的過錯,蔣又何必要張來頂罪?
張氏父子頭上的光環(3)
實際上,後來之所以出現那麼多為張學良開脫的歷史解釋,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西安事變。因為西安事變,張學良成了民族英雄,一白遮百醜,所以,他之前的所有作為,哪怕非常不堪的作為,都有了藉口,甚至有了正面的意義。
不僅如此,小張的功勞,還澤及老張,張作霖也因此父藉子貴,變得十分光鮮。大概有很長時間了,大陸出的幾乎所有有關張作霖的歷史傳記、小說、戲劇、影視作品,張作霖的形象都相當的高大,幾乎接近樣板戲三突出的標準。連他當鬍子的歷史,都變得非常具有正面價值,人家的土匪是打家劫舍的買賣,他這個土匪則是仗義疏財,救人危難的俠義道。張作霖接受招安的時候,出賣朋友的事情沒有人提了,如果提的話,也是對方不講道義,招安時,新民知府問他為什麼招安,他回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