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代表的親英、美勢力得到了加強。
第二編 救亡高潮(1933。1~1937。7。6)
第七章 救亡運動高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第五節 西安事變
一、張學良、楊虎城實行兵諫逼蔣抗日
1936年夏,日本的侵略更加瘋狂,中國的抗日救亡怒潮席捲各地。但是,蔣介石不顧華北和全國危亡的局勢,仍竭盡全力貫徹其“安內”的反動政策。他花了4個多月處理了兩廣事件之後,便席不暇暖地於10月22日飛到西安,著手“圍剿”紅軍。
蔣介石調集嫡系精銳部隊260個團約30餘萬大軍,以蔣鼎文為西北“剿總”前敵總司令,衛立煌為陝甘綏寧邊區總指揮,由軍政部次長陳誠駐前方督剿,並擴大西安、蘭州機場,增設能容100架轟炸機的地勤裝置,準備對中央紅軍進行第6次“圍剿”。在蔣介石看來,以30萬國民黨軍對付3萬紅軍,不要3個月,便可大功告成。至於張學良和楊虎城部,雖說有密謀聯合紅軍發動全國抗戰的跡象,也曾發生過張學良派兵圍抄國民黨陝西省黨部的事件,但是,只要自己坐鎮西安,逼著張、楊執行“剿共”計劃,諒他們是不敢不服從“委座”的。
10月27日,蔣介石以領袖身份到王曲軍官訓練團去訓話,以解決“士氣”問題。他在訓詞中強調:“我們革命軍人還要分清敵人的遠近,事情的緩急。我們最近的敵人是共產黨,為害也最急;日本離我們很遠,為害尚緩。如果遠近不分,緩急不辨,不積極剿共而輕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前後倒置,便不是革命,……是要予以制裁的。”'申伯純,《西安事變紀實》,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8頁。'?
蔣介石的訓話,不僅未達到他的本願,反而引起大部分軍官的不滿。
為給西北大舉“剿共”作準備,蔣介石於王曲訓話後,又到洛陽、太原、濟南等地進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同時,蔣介石又命令傅作義軍迅速使綏東戰爭結束,“以免共產黨借題發揮,影響中央剿共決策”,'樊真:《抗日戰爭中的傅作義》,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2頁。' 撲滅了綏東抗日烈火。
張學良對蔣介石阻止人民抗日救亡的做法十分憤慨,他曾趁在洛陽向蔣祝壽之機,單獨會見蔣,要求釋放愛國七君子,領導抗日救亡。蔣大發雷霆,蠻橫他說:“我就是革命,我就是政府,只有我可以代表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反對我,就是反對政府,就是奸黨暴徒。”'應德田:《張學良與西安事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85頁。'
儘管如此,張還是耐心設法爭取蔣抗日。11月27日,張致電蔣介石請纓授綏,力陳“繞室徬徨,至深焦悚!每念家仇國難叢集一身,早想拼此一腔熱血,灑向疆場,為個人贖一份之前愆,為國家盡一份之天職”,希望“調派東北軍全部或一部,剋日北上助戰”,“一鼓而挫敵氣”。'張學良:《請纓抗敵書》,西安《解放日報》1936年12月15日。' 這一肝膽照人的請求,同樣遭到拒絕。
12月4日,蔣介石在洛陽等地完成了“剿共”的部署後再度飛往西安,以臨渲華清池作為“剿共”的臨時行轅。蔣介石在臨潼分別召見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師以上將領談話,要他們聽從命令,徹底“剿共”。蔣介石宣稱:“剿共已達最後五分鐘成功的階段”,'〔日〕古層奎二:《蔣總統秘錄》第10冊,臺北中央日報譯印,1977年版,第151頁。' 並威脅說,如果反對“剿共”的命令,就要嚴加處置。然後向張、楊攤牌,提出兩個方案逼迫張、楊抉擇。
第一個方案是:服從“剿共”命令,將東北軍和17路軍全部開到陝甘前線,進攻陝北蘇區,對紅軍作戰,“中央軍”在後面接應督戰;
第二個方案是:如不願“剿共”,就由“中央軍”去“剿共”,把東北軍調福建,17路軍調安徽,讓出陝甘,讓“中央軍”“剿共”。
顯然,這兩個方案都是張、楊無法接受的。
第一,內戰不能再打,這是張、楊和全體東北軍和17路軍將領下了決心的。
第二,調離陝甘,即等於拆散東北軍、17路軍和紅軍三位一體的聯合,無異於自取滅亡。而且,他們已和紅軍達成了共同抗日的協議,廣大官兵也不會與紅軍作戰。
蔣介石這兩個方案把張、楊逼上了梁山。正如周恩來指出:“蔣介石對張學良將軍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你的責任就是剿共,不許到綏遠抗戰。若要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