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初,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軍隊加緊了對軸心國軍隊的戰略反攻。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開始了走向勝利的階段。此時,正面戰場擁有2億多人口的地區和600多萬軍隊,本應在反攻中有所作為。但由於蔣介石奉行保全實力在先,抗戰為次的避戰方針,致使正面戰場在日本於1944年春發動的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中,嚴重失利,只是中國遠征軍在緬北和滇西的反攻作戰中取得了一些勝利。與此同時,敵後戰場主動承擔了對日舉行區域性反攻的任務。由於敵後戰場反攻的勝利,彌補了正面戰場的損失,並在整體上使在華日軍的戰略態勢迅速惡化。進入1945年以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勢如破竹。日本法西斯在太平洋和中國戰場面臨最後崩潰。中國敵後戰場軍民乘勢進一步擴大區域性反攻,取得了春季攻勢和夏季攻勢的重大勝利。國民黨正面戰場也進行了有限的區域性反攻,同時,中國遠征軍繼續在緬甸境內消滅日軍,打通了中印、滇緬公路。這些都為轉入全面反攻創造了條件。同年5月,希特勒德國戰敗。7月,中、美、英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上旬,當美國先後在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蘇聯對日宣戰並出兵中國東北之際,中國敵後戰場軍民對日偽軍展開了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以同盟國的勝利和法西斯的失敗而告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