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3 / 4)

小說:中國抗日戰爭史 作者:一半兒

1月5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發出《關於汪精衛出走後時局的指示》,指出這是“中國主戰派與主和派的開始分裂”。號召全國軍民“用一切方法打擊賣國叛黨的漢奸汪精衛,批評他的漢奸理論,並指出他的反共主張即為他的漢奸理論的組成部分。”'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檔案選集》第12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頁。'

在國民黨內部,也紛紛斥責汪精衛集團,要求國民政府予以嚴肅處理。

何香凝在香港發表文章,斥汪“不特民族氣味全無,連做人的良心都已喪盡”。

汪原來企望響應其行動的廣東地方實力派張發奎、餘漢謀等人通電斥江“繆論繆辭,為敵張目”,要求對汪“明正典刑,以肅紀綱”。西康劉文輝也責汪“言行逾範”、要求對其“嚴峻處分”。其餘各戰區將領,各省政府官員,民眾團體,海外華僑也都紛紛通電譴責汪集團。雲南龍雲雖與蔣有隙,但也不願隨汪降日,並將汪離開昆明情況向蔣報告,提出了對策建議,隨後公開通電,表示對國民政府中央的態度是“擁護既定國策,抗戰到底”。汪集團的出逃行動,及其《豔電》的公開發表,遭到全國各界的激烈反對,完全出乎汪的意料,也使各種潛在的投降派受到了震懾。

面臨汪精衛的出逃事件及全國各界民眾的討汪熱潮,國民政府最高當局採取了相應的軟、硬兩手對策。最初,蔣介石試圖封鎖汪逃至河內的訊息,以免造成混亂。29日汪之《豔電》發表,輿論鼎沸,蔣仍“欲處以寬大”。

在國民黨中常會上,由於群情激憤,最後乃形成決議“永遠開除汪兆銘黨籍”,明確其性質為:“就其行為而言,實為通敵求降。”撤消其一切職務,還決定發表對汪的通緝令。但蔣介石對汪表示“惋惜”,試圖再留一條路使汪“翻然悔恨,重返抗戰隊伍”,故未正式通緝汪,對汪派人員也表示了安慰,曾令駐英大使郭泰祺致電汪去歐洲休養。2月中旬,蔣派同汪關係甚密的國民黨老資格黨員谷正鼎,帶了出國護照和鉅款,勸汪去歐洲休養,也可以隨時寫文章打電報對國事發表意見,但不要在上海、南京另搞組織,以免被敵人利用,造成嚴重後果。汪堅持投降立場,谷正鼎遊說無效。

蔣介石在“軟”的一手行不通的情況下,又採取“硬”的一手,首先懲罰的是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特派員林柏生。林作為汪精衛的“和平運動”的骨幹分子,在其主持的《南華日報》迅速發表汪的《豔電》。17日,在香港被二人用鐵棍擊中頭部,差一點喪命,此後林被迫改換姓名,隱藏起來。與此同時,軍統局又籌劃了對汪精衛的刺殺行動。汪逃到河內後,遷移到河內高朗街27號,軍統局工作組尋找下手機會,於3月21日對汪住宅實行突襲。

結果,被擊斃的是汪最親近的心腹曾仲鳴夫婦。原來,曾妻剛到河內兩天,汪將臥室讓與他們,自己住在隔壁房間,曾仲鳴夫婦成了替死鬼。在刺殺案發生的第二天,日本即決定派遣參謀部中國科科長影佐禎昭去河內,協助汪轉赴上海。國民政府除繼續開展政治討汪運動之外,又採取了新的行動牽制日本對汪政權的扶持。

三、汪精衛建立偽國民政府

早在汪精衛住河內期間,汪集團就抓緊時機制定其政治綱領,籌劃建立能夠迎合日本口味,能與重慶政府對抗的政權。首先,汪集團在河內成立了由汪精衛、陳公博、周佛海、梅思平、陶希聖、高宗武、曾仲鳴、林伯生等8人組成的“最高委員會”。其下建立政治、一一軍事和財務三個委員會,政治與軍事兩委員會由汪精衛擔任主任委員。財務由周佛海充任主任,周還兼任政治、軍事兩委員會的秘書長,成了汪集團中的第二號人物。這個最高委員會及三個委員會構成了汪集團的最高領導機構。

1939年初,曾對汪集團大力支援的近衛內閣辭職,平沼騏一郎內閣繼任。汪集團欲瞭解日本新內閣的態度,並催促日本採取更多的扶助,遂由高宗武攜帶汪集團的政見,於2月21日赴日,向平沼內閣表示:如果日本與蔣介石接觸,汪協助斡旋;如果與蔣介石以外的人接觸,汪以在野資格斡旋;如果要汪出來負責,他將出馬。

汪集團的投靠使日本感到滿意。3月,日本決定成立以汪為首的新政權,並在刺汪案件發生後,立即派影佐禎昭前往河內,準備將汪轉移安全地帶。4月18日,經化裝到達河內的影佐、犬養健等人與汪見面,雙方仔細研究汪的行動細節安排。汪為掩人耳目,租用了一艘760噸的法國小船“馮·福林哈芳”號,而日本的北光丸號船載著影佐等人跟在後面。5月6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