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局和民眾的不滿與公憤。5月24日,臺北市民搗毀了美國駐臺的“大使館”,這就是著名的“五·二四反美事件”。美國報刊一致認為蔣經國及其親信是該事件的主要策劃者。“劉自然事件”表明美蔣矛盾達到了高峰,也反映出包括蔣氏父子在內的絕大多數國民黨人仍然具有民族意識,是值得稱許的。賈亦斌從中又看到了以前所熟悉的蔣經國的性格,即不願屈服於外國的壓力之下,私心甚感快慰。於是發表廣播講話,對劉自然之死表示悲憤,對臺灣民眾的反美正義行動表示支援。

同年,賈亦斌參加了全國政協二屆三次會議,在會上,賈亦斌向臺灣當局呼籲,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化干戈為玉帛。

六七十年代,蔣經國逐步從其父手中接過權力後,推行若干“革新”措施,同時大力發展經濟,在其他各種條件的配合下,促成了臺灣經濟的“起飛”,使臺灣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受到了各界的稱讚。尤其是蔣經國堅持“一箇中國”的原則立場,對“臺獨”勢力保持警惕,採取了壓制和防範措施,這是賈亦斌最為欣慰的。賈亦斌說:“記得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在《上海公報》公開發表前夕,周恩來設宴慶賀,我當時任上海民革副主委,應邀出席。有一位隨同尼克松來華的叫克萊因的美國官員,與蔣經國的私交甚深。當他得知我與蔣經國關係非同尋常後,主動走到我身邊,說他與蔣經國很熟,問我是否有關於國家統一或私事要帶信給蔣經國。我當即回答:‘中國統一是海峽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無需外國人代勞。如去臺灣則請代我個人向經國先生致意和問候。’”

1979年,賈亦斌從上海調到北京,出任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中央促進祖國統一工作委員會主任,同時擔任全國政協常委、政協統一工作組常務副組長。

翌年,賈亦斌隨以王首道為團長的全國政協代表團出訪美國。在美國,賈亦斌見到了包括徐思賢在內的諸多青年軍時期的老朋友。舊友闊別重逢,撫今追昔,感慨良多。大家都認為應該採取向前看的態度,為國家民族的統一和繁榮盡他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1984年,賈亦斌赴香港訪問,著名作家江南先生如此評論道:“賈亦斌重返香港必有重任。”在香港時,賈亦斌與臺灣的彭位仁先生通了電話。他第一句話就說:“‘總統’(指蔣經國)很想念你啊!每次我和‘總統’見面都要談起你。”賈亦斌告訴彭位仁,自己始終不曾忘記蔣經國先生及所有在臺灣的老朋友,並希望他們為祖國統一大業盡一分力。

1987年,蔣經國認識到“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他認為國民黨的方針政策也“不能不變”,主張在確保臺灣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開放兩岸人員往來。

此前,蔣經國已對兩岸學術、文化、科技、體育、教育等方面的交流接觸解凍;取消了大陸為“完全禁航區”的決定;對兩岸轉口貿易實行“不干涉”政策。而這一年“華航事件”的圓滿解決,又開啟了兩岸官方談判的先例。

到了1987年,蔣經國更是排除種種阻力,採取了開放探親、解除戒嚴、開放黨禁等順應民心和歷史潮流之舉,顯示出他在晚年力圖“對歷史和民族作一番交代”的祈求。

賈亦斌看到蔣經國做出一系列緩和兩岸對立,有利民族統一的舉措,由衷欣喜。賈回想起自己與蔣經國的恩恩怨怨,更企盼能在統一的民族大旗下,和蔣經國再度攜手於一途。

就在同年5月,賈亦斌陪同臺灣訪美學者陳學明博士,遊覽溪口蔣氏故里。在蔣介石母親王採玉、蔣經國母親毛福梅的墓地,賈亦斌不無感慨地對陳博士說:“希望經國先生回家祭掃祖墓,以盡人子之情。”賈亦斌還特意在起義前同蔣經國見面的豐鎬房會客室,在蔣經國手書的“以血洗血”石碑前留影,並賦詩一首:“喜逢舊地又重遊,浮想聯翩夜不休。共賞京昆武嶺校,同商調遣豐鎬樓。後凋松柏幹猶盛,洗血石碑淚直流。但願妙高臺再會,私情公誼話從頭。”

照片和詩作,都由陳博士帶回美國,並透過關係轉交給了蔣經國。後有人傳來話說:蔣經國看到了照片和詩作時,心情頗佳。

蔣經國派人北京見賈亦斌

此後不久,一位受蔣經國之託的人秘密來大陸。他既是蔣經國的部下,同時也是賈亦斌的部下。他找到賈亦斌,問了賈亦斌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大陸對和談有沒有誠意?第二個問題是你可不可以溝通?

對於第一個問題,賈亦斌回答說:“確有誠意。”並請來人回去後轉告蔣經國。賈亦斌還分析原因有三:第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