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1 / 4)

小說:創業者手稿 作者:插翅難飛

道是內在,為長期,術是外在,為短期。成功的人跟不成功的人智商沒有區別。成功的人在很年輕的時候養成了成功的習慣。

內聖外王,“內聖”是人格理想,“外王”是政治理想。在內能夠修養自己的品德,象聖人一樣;對外能夠建功立業揚名青史。內聖外也聖,就成了迂腐。外王內也王,就成了暴戾。

個人領域成功與公眾領域的成功

“內聖外王”是古代讀書人最高的追求,他們希望在內能夠修養自己的品德,象聖人一樣;對外能夠建功立業揚名青史。也就是道德與政治的統一。

內聖外王指內具有聖人的才德,對外施行王道。其內涵通俗的講,“內聖”就是修身養德,要求人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的統一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內聖即仁之體,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要象聖人一樣;外王即仁之用,就是一個人對外要講究仁義,而不是霸道,要成就一番事業。儒家以“修己”為起點,而以“治人”為終點。內聖之有達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義,外王實現了,內聖才最終完成。“內聖”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礎,“外王”是“內聖”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結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近代歷史中能夠稱得上這個稱號的人莫過於曾國藩了,他被尊稱為“聖相”。曾國藩身上,體現了一種極其美妙的包容性,這一點是中國文化的至高境界——他能夠將很多看起來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讓他們和諧相處。儒道釋三位一體。他們從不咬牙切齒,卻能微笑相對,這樣和諧相處需要一種博大的氣場。

如果沒有內聖外王這樣的體現,就會出現“一元化”的人,既內聖外也聖,或外王內也王。這兩種極端都會造成偏差。

一個人不能整天在家靜坐,包攬群書,而不關心世事,這樣的格局是隻求自度而不求度人小乘佛教,也不能夠儒家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外王內王是暴戾

除了內聖外也聖的君子之外,還有外王內也王的仁。但是現代人往往只關注外王,想成就一番事業,但是卻忽視了內心的修煉。有勇無義,就成為強盜。例如李自成、洪秀全。只是外王的人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只能是災難。很有霸氣。但是沒有原則。沒有信仰,唯我獨尊。外王內王,小則成為強盜流氓,大則成為混世魔頭,對社會都是禍害。只有外王而內心不賢的人,只懂投機而沒有沒有追求,只懂稱霸卻沒有德望。

曾國藩的成功,是他一生立志成聖兒的善終正寢。歷史英雄那麼多,他們可以戰勝百萬雄師,可真正能夠戰勝自己的人又有多少呢?而戰勝自己正是曾國藩超越其他聖賢的地方。

君子殺人,只為救人,用殺為止殺,用暴為止暴。關鍵要看目的如何。心懷聖賢之道的人,已經達到無私無我的境界即使他在進行“破壞”工作,他的所作所為也是有功德的。

內聖外王、身心和諧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

過於追求境界但是過於迂腐的人也不能成功。因為你的精神已經是出世,而你肉身卻是在入世。精神境界與肉身地位存在一高一低的矛盾。內聖外王,就是把你的精神和肉身的高度統一起來,以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內聖外王,就是入世修行的菩薩。

總之,你的境界和你的能力兩者要和諧;你的精神和你的肉身兩者要和諧;你的容量和你的擁有,兩者也要和諧。

沒有精神高度指引,即算你在事業和財富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到了一定的階段,也必會迷惘;沒有一定的物質保障,整日為一日三餐所憂,又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追求精神的富足?這也符合人的五種需求層次學說。

一個成功人士內心的發展歷程

從內聖到外王的路程上,每個人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否定自己中成長起來,不斷對之前的信仰產生懷疑,然後根據實際不斷調整的過程。人和歷史,都是在螺旋式發展中前進。在一下路線中週而復始:“立志——被打擊——失去信心——重拾信心——被打擊——失去信心——重拾信心”。這個輪迴往往要經歷十幾次,人才逐步成熟起來。人們追求境界的過程不會是一帆風順,往往是走三步,退兩步。

所以年輕人要學會變通。以前歷史書上把人物簡化,是為了按某種要求教育孩子。讓孩子們從小養成了非白及黑的觀念,從來都沒有中間地帶,結果讓我們誤以為這個世界要麼成為聖賢,要麼成為小人。其實,聖賢之路是有第三種走法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