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使神差的,一塊還買了個老電影《死亡詩社》。之後就陷入了“比較電影學”的泥沼中,這倆電影實在太像了:都在一所學校裡,被暴政獨裁保守派的氣氛籠罩,學生沒辦法就開始組織民間團體,一個是“秘密魔法學習小組”,頭目是哈里,另一個是“死亡詩社”,活躍分子是尼奧。更加神似的是小生境中瀰漫的美好的青春味道:“那個小小的,散發著茉莉幽香的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青春呼喚青春,金色的頭顱上籠著月亮的光環,那兒始終迴盪著空靈的音樂,是個上了年紀的耳朵所聽不見和忘記了的。”
在老電影《死亡詩社》中,也有那麼兩個年輕小生:扮演戲劇男青年尼奧的羅伯特?肖恩?倫納德,和扮演文靜書生託得的伊桑?霍克。前一個名字,連我都不熟,但當他的臉出現在這個近20年前的電影中時,我一眼就認出了他。這是當紅美劇《豪斯醫生》中花瓶受氣包威爾森醫生的扮演者。真是世易時移呀,當年在《死亡詩社》中,他也是頭號小生,扮演的尼奧有那麼一點點癲狂,叛逆與懦弱交織,怎麼也算是個領袖人物。這之後他也試著不負眾望,演了《末路英雄半世情》,可應了電影名的影射,片子非常不成功,羅伯特此後有一搭沒一搭的演電影,趣味更加古典,索性轉投了戲劇。他成了個溫吞水的家居男人,“我騎腳踏車上下班,每週末都會為一星期準備蔬菜沙拉,我討厭飛行討厭旅遊討厭旅店,我只喜歡讀寫在紙上的東西,我幹得最瘋狂的事僅僅是夜裡閱讀到兩點。” 伊桑?霍克就有名多了,但看他在《死亡詩社》中的扮相依然要嚇一跳,那是個羞澀、缺乏自信的書卷氣小夥,怎麼也無法與現在掉了顆牙掉爾郎當的“頹廢浪蕩子”形象聯絡在一起。如果延續早年的書生戲路,伊桑?霍克也難叫人信服,他最大的成就倒不是表演有多麼精湛,而是與眾多女星的不羈戀情和與烏瑪?瑟曼的甜美婚姻。這對明星情侶互相原諒對方的過去,大肆讚美對方的現在,共同編織一個浪子回頭的傳奇。《死亡詩社》與《哈里?波特》一樣,也許是個難逢的機會,男孩們被捏造成了容器,可裡面分別能夠裝什麼,誰又會料得到呢?
有人說《哈里?波特》的核心是個男性成長的故事,甚至與《大衛?科波菲爾》或者《約翰?克里斯朵夫》沒什麼兩樣,照這麼說《死亡詩社》也是,不過它們沒有一個擔得起成長的全部,都是忠誠勤懇地走生命中某一段:十幾歲的時候,因為不知深淺而有夢想,因為被挫敗而自卑,總會受到成人的擠軋,也會收穫友誼,最好再受點來自女人的傷害,那就再完美不過了。可男孩總想反抗身上青春的軀殼,舊的軀殼太小了,要掙脫它,換身大的。可“克里斯朵夫”是個聖徒的名字,他專門揹人過河,當他接近死亡的時候,他的肩頭越來越重,他問肩膀上的人:“你太重了,你是誰呀?”那個人說:“我是即將到來的日子。”《死亡詩社》保持了理想主義和片段青春的幻想,它把心愛的男孩與“未來的日子”隔絕了,如果沒有激情,那就把自己殺死。《哈里?波特》就現實多了。我理解的哈里頭頂那道疤,其實是青春激情的象徵,總有一天它不再嗡嗡作響。
給小孩的哈里和給大人的託尼
像天氣一樣叫人有點窒息的,是看到把《哈里?波特》和《黑道家族》相提並論。這是美國《新聞週刊》傑作,列舉了兩個不相干文藝作品的諸多“共同點”:男巫師哈里?波特和黑幫老大託尼?索帕拉諾都來自我們好奇的“異界”,與之相對的是麻瓜世界和守法公民世界;二人都有異於常人的才華,哈里擅長魔###騎著掃帚飛,託尼能夠殺人不眨眼;他們既在各自的領域心神不寧又不被世俗社會所接受;他們的角色都是命運選擇的結果……當然,最大的共同點,是1997年開始的魔法學校故事和1999年的黑幫家族傳奇在將近10年後都要結束了,哈里和託尼貌似即將以死謝幕。
《名利場》,《紐約客》之類都對《黑道家族》有長長的緬懷文章,我們的熱門美劇網站卻靜悄悄。即使是《越獄》和《英雄》的空擋期,年輕的美劇迷寧願湊在一起焦慮地討論上映日期,也不願重拾《黑道家族》。它是被遺忘的“老派寵物”。可即便新劇叢生,《黑道家族》依舊被譽為“有史以來最豐饒的史詩鉅作”,它曾經得過14項艾美獎,4項金球獎,創造過1800萬觀眾的收視率。8年的播出週期見證了主角臉上的皺紋和隆起的肚子,見識了HBO電視臺由無足輕重的小臺到金牌電視劇基地的轉變,它的粉絲歷經了青春的消逝和財富的增長,變成了懶得跟年輕人一塊兒湊熱鬧的中年人。把《黑道家族》的盤借給我的就是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