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調整,我國行業增長出現了新的特點,有的行業發展突飛猛進、如火如荼,而有的行業增長緩慢、停滯不前,甚至出現了負增長現象,這些變化可以作為退出時機的選擇依據。
選擇退出時機要參照進、退行業的市場競爭度。就主要行業的創業投資分佈而言,醫藥保健、生物科技等行業的產業化過程特別是中後期需要的投資規模較大,創業者有限的投資規模很難滿足其發展需要。加之這些行業進入門檻高,企業數量少,所以稍具規模的企業必然成為眾多投資機構的目標,而投資能力有限的創投者很難與上市公司和商業銀行競爭。因此,進入這些行業的創業者必須從早期階段開始參與企業的培育,在企業成長期,最遲在擴張期就應該考慮退出。
而軟體、通訊和一般資訊產業,行業的進入門檻低,企業數量大,投資機構可以輕易找到滿意的投資物件。處於起步階段和成長階段的企業,其資本需求量與創業投資的資本供給規模正好相當,所以,這些行業創業者宜在企業擴張後期和成熟早期退出。
分析各類行業在各自發展階段上的時間規律,是把握退出時機的重要依據。例如,某行業的成長期為1年,而1年後仍未有進入擴張期的可能。這時,就應該考慮立即退出。
(二) 根據創業企業生命週期選擇退出時機
創業企業的生命週期在衰退期之前一般可細分為萌芽期、起步期、成長期、擴張期及成熟期5個階段。總體來說,成長期前後是退出的最佳時機。因為在此之前企業還需要資本注入,特別是由於其現金流量為負,而投資者不願投資前景不定的企業,此時選擇退出非常困難;之後由於企業的成長較為穩定,獲取超額利潤的空間已經不大,創業資本滯留就顯得沒有意義。所以,如果將成長後期或擴張初期的專案出讓給那些抵抗風險能力較低的普通投資者,由於每年有穩定的收益,正好符合了這類投資者的需要。
創業者退出的最晚時機應是企業成熟期的初期,其實一般在擴張末期就應該考慮退出問題,此時的企業發展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間,其退出的價格可能比成熟期還要高。
(三) 根據企業的現實業績選擇退出時機
根據投資專案預先設定盈利標準。專案盈利能力是影響退出時機的一個直接因素。除了那些經營不善或出現虧損且扭虧無望的投資專案要積極準備退出外,企業還應對目前雖能維持經營、但專案盈利能力較差的專案主動考慮退出。
動態地掌握創業企業收益增值狀況。當創業企業由小到大順利地成長時, 創業企業所面臨的研發風險、製造風險、市場風險、財務風險、管理風險依次被排除,創業企業的收益大幅增值。創業者應透過向創業企業提供增值服務和對創業企業實施運營監控來促進創業企業的成長,動態地掌握創業企業的收益增值狀況。一旦確認繼續經營的邊際成本大於預期的邊際收益,創業者就要著手實施退出。
◇歡◇迎訪◇問◇。◇
第78節:預設完善的退出機制(3)
三、退出方式
創業退出要審時度勢,謀定而後動。退出方式的選擇需要科學性和藝術性,尤其需要專業的分析方法和工具,一般而言,創業退出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 首次公開上市(IPO)
IPO是一家公司首次向社會公眾出售公司的股票。一家公司可以透過發行債券(debt)或發行股本(equity)的方式籌集資本(capital)。如果公司以前從未發行過股票,那麼第一次公開售股就叫做IPO。作為一種退出投資策略,公開募股可以使創業者獲利,因為如果能夠說服別人購買公司的股票,創業者就可以籌到大筆資金。如果創業者不想繼續持股從而為股東創造價值,首次公開募股變成了公司發展的終點而不是起點。
承銷是透過發債或發股的方式籌資的方式,IPO實際上也是一個承銷的過程。公開招股首先要聘請一家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作為承銷商,理論上公司可以自己出售股票,但實際上投資銀行必不可少。較大的承銷商有高盛、美林、雷曼兄弟以及大摩等。
然後擬上市公司和投資銀行開始就交易進行磋商。討論內容通常包括公司擬籌資的金額、擬發行證券的型別以及其他承銷過程中的細節問題。交易可以有很多操作方式,例如,公司委託承銷方案下,承銷商承諾自己會購買一部分份額然後轉賣給投資者。
一旦雙方達成交易,投資銀行會建立登記文字交證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