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儒家訣別之書。
在這本著作中,空海巧妙地從《文選》、《禮記》等諸多漢籍中引經據典。此時的空海,可以說,已精深鑽研過漢籍了。
然而,空海何以捨棄儒家呢?
理由非常明確。
就思想性、現實性、感情性、肉體性來說,答案不一,不過,追根究柢,真正的理由應該彙集在這句話中:“儒家無法解答宇宙和生命的問題。”
這應該就是空海捨棄儒教的原因吧。
所謂儒教,說到底,不過是凡夫俗子為人處世之道罷了。學習此道,或許可以獲得俗世高官厚祿,但終歸只是如此而已。
儒教和道教當然是有所差異的,但即便是道教,在“無法解答宇宙和生命”這一問題上,也和儒教一樣。
不過,信步於洛陽街頭的逸勢,自是無法知曉空海的《三教指歸》。對於這個唐語如唐人般流利、學識淵博、與自己同齡的男人的才能,他只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不知不覺,二人走進了南市一隅,也就是市場。
文武百市櫛比鱗次,有人直接把肉攤和菜攤擺在路上,有人賣絲綢,也有賣活生生的雞、馬、牛的。
“好熱鬧啊。”空海喃喃自語。
人潮及其喧囂聲,漩渦般籠罩著空海和逸勢。
走著走著,“喔”地一聲,逸勢叫了出來。
前方一棵大柳樹下,圍攏著一群人。
“江湖賣藝的吧?”
逸勢一眼看出是江湖賣藝。
撥開人群,處身於觀眾中,只見有個穿黑衣的男子,站在柳樹下,不知正在說些什麼。
那是一個留著白鬍須、有一對細長眼睛的老人。
右手拿著柺杖。
“到底說些什麼啊?”逸勢問。
逸勢幾乎聽不懂當地的唐語。只知道看似在賣什麼東西。不過,到底在賣什麼?
老人四周,看不到像是要叫賣的物品。一旁只有個大桶子。桶子很深,但看不出裡面擺了些什麼。
然而,桶沿擺了個像柄勺的東西,讓人聯想到,裡面或許盛著水吧。
“他說要不要買西瓜?”空海把老人的話翻譯給逸勢聽。
“瓜果?根本沒看到啊,難道放在那桶子裡嗎?”逸勢問。
“別急……”空海愉快地眯起眼睛。
老人所說的話,空海毫無困難就能理解。
“咦,有誰嗎?都沒人要買西瓜嗎?”老人說。
空海邊看邊把情形說給逸勢聽。
“好吧,”有人大喊:“我來買!”
那人看似生意人。應該是到南市做買賣,順路走入人群中。
“請問要幾顆?”老人問。
“兩顆。”商人答。
“好!”
黑衣老人誇張地點點頭,左手伸入懷裡,取出某物。是個小東西。
老人以左手食指和大拇指捏住那東西。原來是個黑顆粒。
“好像是瓜果種籽。”空海對逸勢說。
老人以右手的柺杖,開始挖掘腳下的泥土。
“把瓜籽撒在這裡,立刻就會結成瓜果。立刻結瓜!”
說著,就撒下西瓜籽。
“立刻結瓜。立刻結瓜。”
邊說邊用柺杖掩土覆蓋種籽。
“結瓜。結瓜。”
老人把柺杖換到左手,右手握住柄勺把子,舀起桶子裡的水,開始把水撒在埋著種子的泥土上。
“立刻冒芽。立刻冒芽。”老人唱歌般地低聲道。
“哇啊——”空海身旁的逸勢驚叫出來。
同樣的讚歎聲,也從群眾當中喊叫出來。
“冒芽了!空海。”逸勢道。
從還溼溼潤潤的泥土當中,冒出一個小小的頭來。那是植物的綠色嫩芽。
空海邊對逸勢點頭,邊帶著微笑,注視那個老人。
“方士吧?”空海低聲自語。
對話當中,嫩芽漸漸長高起來。
“快長大喔快長大。快快長高起來——”老人說道。
“長出芽來。”
果然長出芽來。
“看吧!開花了。是兩朵呀。”
開出兩朵小小的花。
那花立刻凋謝,眼看著花蒂的部分慢慢鼓起來。
“快呀!再大些。”
果然,長得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