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情緒低落,甚至陷入精神危機,則是一種必須嚴肅面對的心理問題。
我不是什麼心理治療師,但是基於一種人之常情和非專業的責任感,基於我們定下的“師徒”之誼,我決心引導她步入自我發現之旅。
先說些土方法。我建議她看一部日本動畫片《灌籃高手》,拿出當年向雷鋒叔叔學習的那股單純勁頭,向書裡的正面人物櫻木花道學習。作為一個“80後”,她竟然沒聽說過《灌籃高手》這部片子,真讓我出離憤怒!我說你看完這部片子,再跟我談什麼是自信這類問題。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拿三個博士後也頂不上一段幸福童年(2)
她真的看了一點,但是顯然沒什麼結果。她說動畫片足夠搞笑,問題是難道自信就要像櫻木那麼荒謬嗎,自負到近乎無恥的可笑程度?我說,顯然你忘記了櫻木的兩萬次投籃訓練,但“我是天才,我是天才”這種近乎嘮叨的自我心理暗示也不可忽略,那是兩萬次投籃最初的精神源泉。這部片子的中心思想是:精神力量是真正改變現實的源頭活水,改變要從心開始,態度即使不是一切,它也是一切的始祖!
自信作為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徵,並非一朝一夕就可改變的;但首先,你要從盲目地相信自己開始,這就是態度轉變的問題。而後,為了始之具體化,更具現實性,你要從容易提升自信的一些外在方面做起。比如說,打扮自己。化個得宜的妝,做做頭髮,換一身青春靚麗的時裝。不一樣的外觀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自我感覺。哪怕最初只是假象,但它確實是最速效的辦法,常常立竿見影。
對於別人來說,一個自信的人的全部自信就是表現得自信!從表現自信開始,因常常得逞,你就會上癮,反覆地表現這種自信。伎倆養成習慣,內心慢慢地發生化學反應,你就會習慣自信。
事物的發展,是先由表及裡,再由裡及表,這符合一般的自然規律。當然,自信抑或自卑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僅靠技術或精神意志亦非根本之計。我們無法從新生兒的哭泣中,或者從DNA的檢測中,看出一個人自信或自卑的傾向。據我所知,還沒有這方面的科學報告。我更寧願相信,一個人的自我認知狀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她的早期成長經歷和所受教育的影響。
每一個自卑的孩子,都是不良教育環境的產物,沒有例外。她在很小的時候,每天的生活就是上學,然後寫作業,被關在屋子裡練琴。她雖然彈得一手好琴,但從來離不開樂譜。她可以記得樂譜,哪怕不看一眼,但是它必須被擺在那裡。樂譜一旦被拿開,她必定會彈錯,因為她沒有安全感。她需要抓住像樂譜這樣的外在之物才能獲得安全感,才會有信心。更為可怕的是,她的母親據此一直覺得她很笨,不管她怎麼掙扎,不管她取得怎樣的成績,母親的論斷就像是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