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3 / 4)

小說:大青山作證 作者:無邊的寒冷

卻沒有提到士兵的武器裝配問題,這是孫子從指揮軍隊的角度考慮問題。楊學文花許多精力收集資料,從訓練單兵的角度出發,重點指出提高士兵的戰鬥力有兩個,包括單兵素質和武器補給。他結合自己與日軍實戰的經歷,舉例指出,日軍的單兵素質要比國軍的為高,主要是日軍單兵訓練有素,每遇戰鬥都不慌張,沉著應戰,反之國軍在訓練上要差許多,士兵普遍有未戰先怯的思想。要提高國軍士兵的戰鬥力,首先就要加強訓練,提高士兵對武器的熟練程度和互相間的配合度。

在武器配比上,日軍所持的三八式步槍與國軍所持中正式步槍各有所長,三八式步槍效能穩定,有效殺傷力在600米~1000米,加上日軍士兵單兵素質好,命中率高,可是三八式步槍的口徑小、殺傷率低,只要沒被打中要害,只能給傷員造成貫通傷,傷員只要不慌亂,稍微包紮一下傷口,還能繼續戰鬥。反之,中正式步槍的殺傷距離雖比三八式步槍不足,但貴在殺傷率高,只要一槍命中目標,對方不死也成殘廢,不能再繼續戰鬥。日軍為彌補三八式步槍的不足,把輕機槍裝配到小隊,每小隊至少有一挺輕機槍,每個中隊三到四挺重機槍,另外把迫擊炮(擲彈筒)配套到小隊,每個中隊還專門配備有一個三十多人炮兵小隊,所以日軍的輕重火力搭配很好,利於近戰、野戰。反之國軍的輕重火力配備就差了許多,特別是炮兵的使用,不如日軍靈活,在戰場上就出現國軍士兵被日軍火炮一邊倒的壓制著打的情況。即使這樣,日軍也不是無缺陷可循,因為日軍的三八式步槍火力不足,殺傷力不高就是缺陷!在近戰上,特別是市內的巷戰,只要與敵糾纏在一起,讓日軍的火炮失去作用,再配上火力強大的衝鋒槍,完全可以克敵致勝!

楊學文在最後提到,無論是加強士兵的訓練,還是讓士兵拿著衝鋒槍與日軍絞殺在一起,甚至受傷也不慌亂,“血染沙場不言退”,都需要一個字“勇”!必需要讓士兵明白,他們是為國而戰、為家而戰,身後就是他們的大好河山和家鄉的父老兄弟,只要他們稍有退怯,身後的親人必定犧牲於敵人的鐵蹄下!作為指揮官,更要勇往直前,做不到身先士卒也要在最貼近戰場的地方指揮戰鬥,一是要激勵士氣,讓士兵的戰鬥力得到充分發揮;二是指揮官只有貼近戰場才能做出最快最適合的決策來指揮戰鬥,提高士兵互相間的配合度。

楊學文字就一個浸*海多年的書生,又親身率士兵深入敵後與日軍拚殺,取得豐富的實戰經驗,加上所收集的資料完整,所以筆下神采飛揚。

“槍,為士兵所依所持,一寸長,一寸強。利器在手而能熟練使用,士兵心中始安,安而信心倍增……”

“孫子有云,致人而不致於人。敵所長者為火力強勁,因其配套、補給、運輸皆強於我,而敵所短者亦為火力,在於短距離火力不足也。故避敵所長,克敵所短……”

“士兵者,守土一方,必使明其責,明其心,明其志,而後能言勇!善勇者,戰力足,有進無退,縱赤手上陣亦能殺敵至膽寒……”

“將者,為士兵之膽,將勇而兵膽壯,將威而麾下皆勇,便縱有少量怯場者,亦不敢輕言退,故全軍能克敵!”

實話說,楊學文的論文立意並不高明,只要稍有軍事知識,誰不知道“練兵”和“革新武器”呀?幾十年前*的清政府都知道訓練新軍和購買洋人的武器,更何況現在已是民國時期,難就難在楊學文的論文,既能引經據典,又能結合實際找出當前敵我雙方間優劣差異,從而制定相應對策,既符合當前時局,又符合當時國民政府上層採取的措施。當時中國國民黨政府正好與德國、美國政府談判進口大批半自動槍械,這篇論文幾乎是為國民政府的舉動造勢。楊學文的論文遞交上去之後,很快受到重視,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楊學文是個有實戰經驗的軍官,而且楊學文已用他的言行證明他是一個能稱之為“有勇有謀”的軍官。有些人漂亮話說得天花亂墜,可是做起事來卻不是那麼一回事。像楊學文這種能寫能說,還能把握時局,把事情做到實處的智勇雙全型人才,在軍校裡還真是鳳毛麟角,所以,上峰對於這篇論文給予高度評價,並把這篇論文在幾十位軍界高階將領間傳閱。

楊學文就這樣在軍界裡就這樣出名了,出名的結果是楊學文被中央軍部隊長官看中。透過調查,楊學文的家庭出身是大地主,家有良田四百多畝,傭僕二十多人,絕對是赤色分子的專政物件,完全符合中央軍部隊招攬人才的要求。看過這篇論文的高階將領先後打電話到軍校,仔細詢問楊學文情況,就連他左肩上的傷疤來源、有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