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讓羅在軍載著老外,自己安心,其實就是暗示羅在軍往後再遇到這種情況,仍舊需要在原地等著。
即便活動,也不能夠有太大範圍的活動。
這就是說話的技巧,同樣的意思,可用不一樣的方式說出來,給人的感受不一樣,直接讓羅在軍候著,顯得他這個老闆不近人情,將下屬和職工當做牛馬使,繞一個圈,對羅在軍的這個行為表示關心,擔心他的健康,同時又對他的這個行為表達肯定。
稍微聰明一點的人,自然下次還是會繼續等著,而且心裡不會生氣和反感,只會認為老闆是理解他,關心他的。
自己的付出,老闆都看見了,期待往後老闆能提拔自己,給自己更多的好處。
“浩哥,你生意談完了,現在回去?”羅在軍問道。
“還沒談完。”陸浩搖搖頭,“那幾個老外這會兒正在商量細節,等他們合計好了,我再過去接著跟他們接著談。”
“他們商量細節?浩哥下來,是迴避?這老外還真是講究。”羅在軍說道,“商量細節不應該在過來談之前就商量好了嗎?”
“老外就是這樣的,他們吃飯的時候,再好的朋友都是各付各的,不像咱們,咱們要是去吃飯,朋友之間說各付各的,肯定得翻臉,一般都是這一次一個朋友請,下一次另外一個朋友請,輪流著來。”陸浩說道。
“老外也太沒有人情味了,我也聽說過,好像老外的孩子養到18歲之後就不管了,直接會被趕出家,讓他們自生自滅。”羅在軍感嘆著說道。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行為習慣,就跟吃飯的口味一樣,有的地方偏愛米飯,有的地方偏愛麵條,還有些地方偏愛土豆。”陸浩抽著煙,對羅在軍的這些話倒沒有做出直接的評判。
但實際上,對於老外的一些處事方式,他還是比較認同的。
吃飯一起,但錢各付各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為這一次你請,下一次我請,這種預設的互相吃飯的法子只是潛規則,可這種預設的潛規則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遵守,有些人他就不遵守,而且有些情況下的請客,本身付錢的那個人手頭上就不寬裕,如果人稍微多一點,有個10來人,還是在比較貴的地方,可能要花費不少的錢,一次拿出來會比較困難。
如果是aa的話,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aa的情況下,請客看似少了一些人情味,但實際上心裡的負擔,無論是去吃飯的人的心理負擔,還是吃飯過後的心理負擔,都會少不少。
至於說老外18歲之後就不管孩子的死活,直接趕出去,讓孩子自生自滅,這同樣也是誤傳,這種說法和認知在80年代到2000年之間都是比較流行的。
因為從80年代到2000年,這三四十年間,隨著社會思潮的放鬆,國人對於老外是非常好奇的,可出國的條件和難度,對大部分人都很苛刻,於是就透過報刊雜誌之類的瞭解國外的情況。
這段時間內,不少期刊雜誌都非常的流行,在學生之中也非常受歡迎,像是知音,意林,青年文摘,等等,這些期刊雜誌中,不少文章介紹了老外的一些生活習慣和文化,特別是關於老外對待子女方面的問題,也有不少。
大多文章都是說老外對待子女是絕情的,18歲之後直接就趕出家門,讓其自生自滅,但實際的情況卻不是如此。
在窮人的家庭,可能真的就18歲趕出去了,因為家裡太窮,孩子大了後也承擔不起其生活費用,但是家裡情況稍微好一點的,同樣也會在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事業,在孩子的工作,在孩子的婚姻等等方面提供非常大的幫助。
寫這些文章的作者,其本人很可能沒有出過國,沒有到老外那裡生活過,寫文章參考的可能就是另外一個人寫的類似的文章,經過稍微的改動一下,然後充當自己的文章投稿,賺取一些稿費,或者是博人眼球。
當然,也有一些是對老外非常厭惡,所以採用文字的方式敘述下來。
但是對一個人,或者對於一個國家的厭惡,不應該是抹黑,而是應該對其充分的瞭解,充分的正視,只有正視別人的優點,才能看到真實的差距,從而彌補不足,縮短差距!
就如同反戰,最好的宣傳是拍出戰爭的可怕,而不是以神話的方式拍攝戰爭。
抽了一根菸,陪著羅在軍閒聊了一會兒,陸浩看了一下時間,半個小時過去了,便往晴川飯店裡面走去。
走了幾步,回頭對羅在軍說道,“等會兒你就別自己找吃的,談完了事情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