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還真爭出火來,誰也不服誰,打起了口水戰,皇帝被冷落在一邊,真成了“孤家寡人”。
侍宴的人見二人連臣子的禮數都沒了,就奏請趙光義將他們抓起來送吏部治罪。趙光義一笑了之,吩咐把這兩個醉鬼好好送回家去。第二天兩個人酒醒了,越想越後怕,連忙去皇宮見皇帝請罪。趙光義更絕,裝作什麼也記不清的樣子,對兩個人說:“昨天我也喝醉了,究竟發生什麼事了?”
一場風波,就這樣被他化解於無形。
對在朝廷上公然頂撞的大臣,趙光義也能寬容,寇準還是員外郎時,曾和他頂撞起來,趙光義生氣了,想拂袖而去。誰料寇準竟拽住他的衣服不鬆手,硬是把事情給解決了才放趙光義回後宮。結果寇準不但沒受處分,居然還得到了他的表揚。
不只是對大臣,對身邊的侍從趙光義也表現得很寬厚。喜愛書法的他經常練字,一天感覺硯中的墨有些發滯,下筆時不順暢,就想把硯池裡的積墨清洗掉,左右看看身邊一個人也沒有,就屈自己的“九五之尊”到池水邊洗硯臺。可巧,剛剛洗完,侍從就到了,趙光義甩甩手上的水,慢條斯理地說了句:“你們從哪裡趕來的啊?”絲毫沒有怪罪。
在趙光義統治時期,仍然還有特務在明察暗訪,橫州知府王嗣宗抓住一個特務,不由分說就打了一頓亂棍,還上了枷鎖扭送到京城,附帶上了一本:“陛下不信任天下的賢人俊傑,反倒寵信這類人,讓他們充當耳目,我私心裡替陛下不值。”這還了得,打狗還得看主人呢,趙光義大怒,下令把王嗣宗枷起來押解進京。等到了京城,他也消了氣,反而表揚王嗣宗正直,官升太常博士。
趙光義生活比較節儉,不肆鋪張。在一次宴會上,樞密使王顯等一大幫錦衣玉佩的高官都出席了,飲宴之中王顯發現皇帝竟然穿了一條舊褲子,不自覺就多看了兩眼,趙光義發現了,呵呵一笑說:“我不穿新衣服,就是體諒紡線織布的勞苦,為天下人都能儉樸起個表率。”
儉樸的趙光義痛恨腐敗,對貪贓枉法的官員絕不輕饒。雖說宋朝不殺士大夫,但有一條例外,就是貪贓的官吏堅決處死。趙匡胤統治時期,就曾有大名府主簿郭,員外郎李嶽,太子中舍王治,將軍石延祚、桑進興,洗馬王元吉,侍御史張穆,左拾遺張恂等因為貪汙被殺。
到了趙光義時代,在整頓吏治方面也沒放鬆,太平興國三年,泗州錄事參軍徐璧,侍御史趙承嗣等也因貪汙丟了腦袋。趙光義又下詔規定只要是貪贓枉法的官員,一律嚴肅處理,就是逢國家大赦也不能免罪,宣佈這個制度“永為定製”。可見宋初無論趙匡胤還是趙光義,在反腐敗上都是認真對待的。至道三年(997)三月,宋太宗趙光義終因高粱河之戰中受的箭傷經年不愈,再次發作,不治而死。
趙光義早年力圖開拓,完成了中國主要地區的統一,但在向北進軍時幾經失敗,晚年被迫守成,內外形勢也不太平,內有四川王小波、李順起義,外有北方的遼國南下侵擾,西有夏州党項部族的時降時叛,給後代留下了一個形勢不明的江山。幸運的是趙光義有知人之明,給繼承人留下了寇準、呂蒙正、呂端等一批人才,保證了政權的順利交接。
趙光義統治時期,擴大科舉取士規模,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國力持續發展……一系列措施為宋朝穩定度過瓶頸期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四章 和約,註定了的道路
“聽天由命”的皇帝(1)
太宗趙光義去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宋朝從擴張階段進入了守成的時代。
接太宗趙光義班的是真宗趙恆,他能當上皇帝相當地幸運,因為在通往龍椅的道路上,曾經有過幾個似乎難以逾越的障礙。
最大的障礙就是宋初幾大謎團之一的“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據說是趙匡胤的老媽杜氏,在臨終之前把趙匡胤叫到面前,問他:“你的天下是怎麼得到的?”
趙匡胤哽咽了半天,才說:“這是祖先和您老人家積善積德保佑的。”
杜氏嘆息一聲說:“不對啊,你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為後周以幼主管理天下,假如是年長成熟的皇帝,你還有機會嗎?所以,等你百年之後要傳位給三弟光義,光義百年之後再傳位四弟廷美,廷美之後再由你的兒子德昭繼位,這樣朝政就會一直掌握在成熟的君主手中,社稷才會穩固。”
趙匡胤聽從了杜氏的話,讓趙普記錄下來,收藏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