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的楊業說:“您老人家平時叫楊無敵,現在怎麼見到敵人卻不敢出戰,不是心裡有什麼別的想法吧?”這話裡面隱含的骨頭很硬,擠對得楊業不得不發動了自殺式的進攻。監軍如此,就連主帥潘美也沒有聽從楊業的請求,在撤退的咽喉要地陳家谷口沒安排接應的人馬,斬斷了楊業最後的生路。
前有郭進,後有楊業,兩員能打、敢打、會打的將領,居然都是死在自己人手裡的!
另外,趙光義的運氣實在不好,他面對的蕭太后是女中豪傑,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耶律休哥、耶律斜軫都是當時最明亮的將星,宋將鮮有敵手。
岐溝關一戰之後,耶律休哥威震宋朝,據說當時夜裡小孩啼哭,只要大人說上一句:“耶律休哥來了!”小孩馬上就不敢哭了。反觀宋朝的將領,對遼的威懾力從來沒有達到這個水平。
由武到文的徹底轉變(1)
千秋功業,這幾乎是所有皇帝的追求(除了少數混蛋到極點的皇帝),但是又有幾個能夠做到?
宋太宗趙光義雖有追求這個目標的願望,卻沒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
兩次北伐,他把趙匡胤精心訓練的精兵折騰得精光,再也沒有力量恢復幽雲地區了。宋朝就此轉向了全面防禦,國策也走向了極度的“守內虛外”,並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沒有了回頭的機會。
大一統的天下格局,在宋朝永遠成了一個夢幻。
其實,趙光義還是個很有才幹的皇帝,他的悲劇在於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軍事能力,總是試圖在武功上超過趙匡胤,卻只好一次又一次嚥下失敗的苦果。
他忘記了,趙匡胤是在戰場上拼殺出來的皇帝,而自己一直留守京城,一直在扮演著看客的角色。當看客和當演員的感覺永遠是不一樣的。
趙光義的才華表現在文治上,就連開疆拓土採用的也是高壓的政治手段,而非金戈鐵馬的軍事殺伐。
他在即位的第二年,就大刀闊斧地把所有節度使兼領的支郡全部收歸中央,徹底廢除了節度使兼領支郡的制度,後來還乾脆把三十多位節度使老爺調進京城養了起來,至此節度使完全沒有了權力,成為一種榮譽性的虛銜。
趙光義最大的功績,是在他的手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文官制度。
太平興國二年(977)是趙光義時代開的第一次科舉,錄取人數遠超趙匡胤時期,達五百餘人,僅進士就有一百零九人。由此拉開了廣開科舉的序幕,終趙光義一朝,科舉考試登第的有近萬人之多。
透過科舉,趙光義網羅了許多人才,太平興國二年“龍飛榜”上的呂蒙正、張齊賢;太平興國五年“龍虎榜”上的寇準、王旦等,都是一時英傑。這些人都是趙光義的“天子門生”,自然都全心維護趙光義的利益了。
科舉制度的細化完善,就是在趙光義時期完成的。像試官親屬迴避制、進士唱名賜第制、及第進士賜宴瓊林苑制,以及現在高考還在使用的考生試卷封名制、試官封閉出題制,都是在此時出現的。
穿越歷史的塵煙,我們在茫茫史海中發現,一千多年前的高考制度今天還在執行,不知道是該讚歎我們前人的智慧,還是該悲哀我們時代進步的緩慢。
趙光義時期不僅取士多,而且提升也快,只要進士及第,就可以直接授以京官,而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那時科舉及第的人非常受人尊敬,宋人不像晉人講究門第,但卻很講究“出身”(當然不是什麼地主、富農、貧下中農之類的血統論“家庭出身”),進士及第的叫“有出身”,蔭補的叫“無出身”,其他就是“雜出身”了。
進士出身的在升遷上最受看重,幾乎可以一路綠燈地向上升。那個“龍飛榜”的狀元呂蒙正,七年後就位至執政,十二年就拜相,說是坐火箭上升一點兒也不誇張(看人家呂蒙正,大學畢業十二年就當上了國家總理)。
科舉及第在宋朝是最光榮的一件事,因此曾出現身有官職的人也去參加科舉殿試,當然科舉“鍍金”以後的好處不言而喻。
大量科舉取士的讀書人進入官僚體系,在很短的時間裡,宋朝上至中央下至郡縣,衙門裡坐著管事的都是讀書人。趙光義一朝,九個宰相都是文官,這標誌著文官政府的全面形成。
文官時代就這樣降臨了。
整個文官體系是精密的,不僅設有差遣院、三班院,專門負責任命差遣,使官、職、差遣制度化、規範化,還設有磨勘院負責官員的考察。趙光義將原屬樞密院負責內外奏章收受和頒發的通進、銀臺二司,合併為通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