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得盤滿缽滿。景德四年又在宋夏邊境的保安軍(今陝西志丹)設定榷場,後來又在鎮戎軍(今寧夏固原)等地設定榷場,和西夏也做起了買賣。
發達的商業從大商人數量的急劇增加看出來,京城汴梁雲集了好多富商大賈,繼寇準以後任相的王旦就曾說過:“京城資產百萬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就連一年賺上千萬的千萬富翁也並不少見。隨著商業繁盛,給大宋帶來了滾滾的財源,商稅是宋朝國家收入的支柱之一,景德年間商稅年收入高達四百五十萬貫。
此時大宋王朝的繁榮,用盛況空前來形容並不過分。
要是按這種趨勢發展下去,前景當真是一片光明。可是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好事要是遇到了心懷叵測的小人,會變成什麼樣就很難說了。
這個時期的發展,與寇準盡心盡力的輔佐之功密不可分。自景德二年十月畢士安暴病身亡以後,寇準就一直獨居相位。趙恆對寇準也是信任有加,另外還帶著感激和敬畏。這是因為寇準支援趙光義立他為太子,再加上這次力促親征,才達成了“澶淵之盟”,趙恆加寇準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對其更是倚為長城。
王欽若寇準這個人生性豪爽,不拘小節,很有個性,再加上少年得志(此公十九歲就考中進士),仕途比較順利,做事難免有些率性而為,得罪了不少的人,其中就有勸趙恆南逃金陵的王欽若。
在太宗趙光義朝,王欽若一開始是亳州判官,一年陰雨連綿,老百姓上繳的穀物都很潮溼,管理倉庫的官吏拒不收納,可總出不進,儲存的糧食越來越少,王欽若便下令把潮溼的穀物收到倉內,以後再支出糧食的時候,先發放潮糧。這樣,既解決了老百姓無法繳納“國稅”的實際困難,還不至於坐吃山空,糧食還不會黴變,可算是辦事有方。這件事後來被趙光義得知,很是讚賞,親手寫了個嘉獎令予以表揚,記住了地方上的這位從八品的小官,過些時候就將他選拔入京,當上了朝官。
趙恆即位後,王欽若第一個站出來請求減免五代以來積欠的賦稅,並且在一個晚上就把該減免的數目理清造冊,第二天呈上了朝廷,因此他又得到了想有所作為的趙恆的賞識,從此步步高昇,一直做到參知政事(副宰相)的高職。以此看來,王欽若雖不是忠誠善良之人,卻頗有才幹,能幹一些實事。
人,有可能是宇宙中最複雜的東西,很難以“好”和“壞”來簡單地區分,假如硬要以“好”和“壞”來區分,只能說有幹不成事的“好人”,還有能幹事的“壞人”。有的“壞人”不僅能幹事,而且機謀深遠,奇變橫生,在這個世界上縱橫自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王欽若恰恰就是這種人。
當他勸趙恆“南巡”的時候,被寇準不指名臭訓一頓,隨後還被驅趕出京,他心裡可就把寇準恨上了,雖然很快他又恢復了副相的職位,但和寇準怎麼也合不來,便乾脆自己請求解除了執政職務,擔任了資政殿學士這個清職。
在這個期間,他和知制誥楊億、直秘閣錢惟演等奉詔纂修“歷代君臣事蹟”。這是一部類書,直到大中祥符六年才編完,趙恆詔題為《冊府元龜》。文人聚在一起免不了吟詩、作畫、喝酒、嫖妓這些“風雅”之事,工作之餘他們也彼此作詩唱和,竟然積少成多,被楊億以《西昆酬唱集》為名彙編成冊,這些詩作講究辭采,多用典故,被人們稱為“西昆體”。西昆體在當時成為時尚,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說:“自《西昆集》出,時人爭效之,詩體一變”,“唐賢諸詩集幾廢而不行”,足見影響之大。
王欽若也就是跟著喝酒湊熱鬧,並沒有什麼大作流傳下來。“西昆體”的代表人物是楊億、劉筠、錢惟演等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楊億,其詩《漢武》嘲諷了漢武帝求仙慕長生之事。
蓬萊銀闕浪漫漫,弱水迴風欲到難。
光照竹宮勞夜拜,露金掌費朝餐。
力通青海求龍種,死諱文成食馬肝。
待詔先生齒編貝,那教索米向長安。
吟詩編書,這種悠閒風雅的日子對文人學士來說是好事,可對有著強烈政治慾望的王欽若來講,就等於是在服刑,他想方設法要報復寇準。
終於被他想到了妙計,一天在散朝後,趙恆很恭敬地目送寇準離去,王欽若湊到趙恆近前問:“陛下這麼敬畏寇準,是因為他對江山社稷有功嗎?”
趙恆想也沒想就說:“當然了。”
王欽若卻說:“澶州那一戰,陛下您不認為是國家的恥辱,反倒認為是寇準的功勞,真讓我想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