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2 / 4)

呼有“丫頭”這個詞。這是一個在大人聽來很親很可愛的暱稱,類似的還有豆包、豬豬、仔仔等。

我認為這類暱稱也許不太合適,甚至可能會對孩子的心理成長不利。雖然說名字只是一個代號,然而我們對孩子的稱呼卻在無意間為他的自我認知做一種定位,在不知不覺中對他們產生著影響。

比如說,“丫頭”“小不點”這樣的暱稱,聽起來有點像這個孩子永遠長不大或者沒長大的感覺。現在家人這麼叫她,或許會覺得很親切,有種寵愛孩子的感覺。但從長遠來說,這樣做會對孩子心理成長產生影響,就我的理解,至少是有三個層面的隱患。

①孩子幼小時期我們稱呼其乳名,他們還不能區分其中的含義,但是我們傳遞給孩子的情緒他能接收到。這時,稱呼是一種暗示,隨著孩子的成長他會產生一種潛意識——自己永遠是個孩子,自己就應該被關心,自己一切都聽從大人的安排就好長久處於被動接受關愛的狀態,對孩子獨立性、積極性、能動性的獲得不利,可能一個孩子已經長到十七八歲了,內心卻依然像一個幼稚的兒童。

第3節,

w米w花w書w庫w www。7mihua。com

②我們認為暱稱能增加彼此的親切感,但這真的只是大人的思維,孩子想的很可能跟我們不一樣。當孩子慢慢長大,比如學習認字或者上學後,懂得了小名的意思,那麼在一些場合他其實是很在意家人對他的稱呼的。比如他們更希望家長稱呼他的學名而不是乳名,因為擔心同學、朋友笑話。如果我們家長小時候有被人取了自己並不喜歡的“外號”的經歷,那麼就可以理解一個稱呼可能對孩子成長造成的影響。即使父母給孩子的暱稱和同學間玩鬧時取綽號不同,但是對孩子的稱呼也必須謹慎。例如有些家長為表達對胖乎乎的兒子的愛,給他取個乳名叫“肥仔”“胖豆”什麼的。看似不要緊,其實可能讓孩子內心深處產生一些體重方面的自卑感。

③我們對孩子的稱呼很多時候是在對孩子做評判,通常也比較主觀,總是隨著自己內心感受和孩子外在的行為而變化。這時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他們就會有一個疑問:爸爸媽媽到底是無論如何都愛他,還是隻在他們表現好的時候愛他?我問過那些來我課堂上的孩子他們爸媽平日稱呼他們什麼,他們給的答案有:茵茵,慧慧,豬豬,仔仔,豆包,豆豆,小肥,小寶等,此外使用頻率最高的稱呼是寶寶、寶貝。回答雖然千奇百怪,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像前面說過的那個“藍精靈”一樣,他們將家人怎樣稱呼他們分成兩種情況——爸爸媽媽高興或者正常的時候怎麼稱呼,不高興的時候又怎麼稱呼。

其實我們對孩子的稱呼可以更“藝術”一些。雖說名字只是一種代號,然而不同的稱呼在孩子的意識裡會給他做一些身份的界定,有時候可以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播下某些意念的種子。

回想起來,我們家對程傑的稱呼也真的是很多,在他成長的各個階段家人至少也給了他四個有不同寓意的“花名”——“金總理”“金隊長”“金博士”“傑哥”。現在看來,當初這些稱呼也是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我們希望給他播下某些意念的種子。

第一顆種子是,願做“國器”、不計較小事的——“金總理”。

我們家小區門口有家書店,7歲多時,程傑已經上小學認識不少字了,我們晚飯後去散步經過書店他就去看書。偶然看到了《明朝那些事兒》,他很喜歡,於是天天去看。有一次看到《明朝那些事》第5本,中間有一段講到張白圭12歲時參加縣考中了秀才,荊州知州李士翱看了他的答卷後連呼“國器,國器”(然後還建議他改名叫“居正”)。

看到這裡,“國”“器”這兩個字程傑認識,但放到一起組成一個詞他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於是他舉起書問我:“媽媽,國器是什麼呀?”

我拿過來看了看,然後告訴他,“國器”就是“國家用的器具”,是一個國家最寶貴的人才,你現在看的書中說到的12歲的張居正,他後來就做了明朝的首輔,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總理”,他的老師當時看到了他的才能,認為他將來一定是對國家非常有用的人才,所以就稱呼他“國器”。

孩子畢竟是孩子,聽完他就說自己將來也要做“國器”。我就開玩笑地說,那好,家裡人從今往後就叫你“金總理”了,既然你是將來要做總理的人,那你就要知道總理是幹什麼的人,知道要具備哪些特徵才能做總理。

這樣,金程傑就自己去做研究,然後告訴我總理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