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的基礎部分。做這些事不是心血來潮、一時興起的舉動,而是自然而然多年如一日地去做,最終就變成了家裡的“小傳統”。1米1花1書1庫1 ;http://www。7mihua。com
家裡的這些“小傳統”慢慢會變為孩子最美好的記憶,一方面讓他感受到父母滿滿的愛;另一方面,讓他知道自己成長經歷的精彩和意義,從而由內而外影響孩子整個身心的正向成長。
善於為孩子的成長搞一些慶祝儀式,也是一個做家長的智慧,能為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注入更多情感與精神的動力。
也許有些家長朋友認為,這些事很簡單,自己也能做或者也在做,關鍵問題是對孩子的成長真的重要嗎?
因為每個孩子都不同,每個家庭的情況也有區別,我不能很絕對地說每個家長都必須這樣去做,我只是把自己親身實踐的經驗和孩子成長的規律跟大家分享。
比如,2013年我幾乎每月都會舉辦一期“幸福家長大學”的公益課程(已經20多期了),通常會給家長們留一個“送孩子精神禮物”的作業練習。
從家長們的反饋資訊來看,有真行動了的,也有“知行不能合一”的。但有趣的事實是,我把收上來的反饋資訊和孩子們後來的表現做過對比分析,然後發現,反饋說家長實踐過的,孩子在課堂上的進步往往很明顯;沒有行動的家長,孩子在課堂上的進步往往也不太大。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這句話再一次得到了驗證。其實我們這裡強調的“精神禮物”“成長儀式化”,要想真正達到激勵效果,先必須把握三個要點。
①外在行為和內在情感結合。機械地去做是不夠的,還要注意,我們堅持做的這些小事,真正是出於對孩子的愛、欣賞和支援,要將行為背後的內心情感傳達出來。
②實質上是一種心理暗示和情感激勵的手段。沒必要過多地給孩子解釋和強調我們這樣做多麼有用、多麼好,讓他們真實地感覺生活充滿驚喜和期待就可以了。
③不要過於刻意,也不要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之外濫用。為孩子慶祝、給他“精神禮物”的行為,其初始目標,同時也是終極目標,就是讓孩子從家裡獲取快樂的動力。
2013年夏天,金程傑高中畢業,之前學校要舉辦畢業典禮。我覺得這算是他人生的成年禮,雖然他只有13歲,所以很慎重地對待這件事,專門給他做了一套白西服。也許在他心裡有更遠大的目標,比如去美國念大學是比較重大的事,高中畢業不算什麼,看著媽媽竟然比他還期待典禮,所以有些不理解,他問:“媽媽,高中畢業有這麼重要嗎?”
第8節,
我就告訴他:“高中畢業相對你的人生經歷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時刻。因為你小學直接跳級上了北外附校,初中又一次跳級考上王府學校,小學、中學都沒有參加畢業典禮,現在13歲拿到了北京市的高中畢業證,這本身已經是值得慶祝的創紀錄的一件事。”
“當年媽媽高中畢業的時候,我的父母送了我鮮花和香水,你現在歲數太小了,我能送你鮮花,但我不能送你香水,但我想可以送你一套白西服,就將這次參加畢業慶典儀式看作你離開家人去美國念大學前的一次成人禮吧。”
聽我這麼說,孩子會覺得家人真的很在乎他,也重視他的事情。對他來說,家人每年為他製作“年鑑”、重要日子為他慶祝、給他寫的信到現在送他西裝背後其實又送了他一份“精神禮物”——讓他意識到成長與成年的意義。╥米╥花╥書╥庫╥ ;www。7mihua。com
過這樣的生活,程傑“很享受”,因為每一天都充滿期待和驚喜,借用他的表達方式來說就是,“這些精神的禮物未來都是我人生的財富”。
每天5分鐘公眾演講
孩子問我“為什麼要練習演講”。我說:“當你年齡越小,你演講的次數越多,那麼你未來的人脈、財富和時間就倍增得越快!”
父母都希望孩子將來成功。一個能夠“大成功”的人必備這麼幾塊敲門磚,簡單來說就是必須具備這樣五個“家”的能力——“表演藝術家”“外交家”“心理學家”“健康專家”“理財專家”。
前兩個“家”,就需要自我表達和公眾演說的能力。
我在教育一線工作實踐很多年,教過大學生,也教過小朋友,接觸過不少留學生和外國交換生。我的總體感覺是,不管課業表現如何,多數中國孩子有一個明顯的問題不容迴避,那就是極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