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1 / 4)

是,由南部來的學生多半都去過,一直住在臺北的卻有許多根本不曾去過。原因是南部來的

學生,以前因為住得遠,總嚮往著故宮,所以一到臺北就趕去參觀:北部的學生,因為故宮

離家不遠,心想什麼時候都可以去,所以拖上好幾年也沒到過一趟。

畢加索曾對張大千說:“我奇怪有那麼多中國人到巴黎來學藝術,真正的藝術應該在中

國。”人們總是如此,愈是容易獲得的東西,愈忽略它的價值,所以當我們豔羨別人瓶花的

時候,應該先想想自己屋後美麗的庭園。這也就是王國維所說“眾裡尋他千百度,摹然回

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了。

為文與開山

寫文章就如同開山路,起初是披荊斬棘,一詞一句細細地推敲。既而開出來一條小路,

也是坎坎坷坷,估屈聱牙,險怪奇麗。只有到了真積力久,才能成為坦蕩大道,平實寬廣,

敦厚含蓄。

詩比歷史更真實

詩人們常說:“詩比歷史更真實。”我想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詩更逼近於人的心靈與

情感。所以英國名藝評家羅斯金(Ruskin)曾說:“莎士比戲劇之所以完美,是因為他描寫

不變的人間性。”不哈姆雷特的猶豫、奧賽羅的懷疑,或是李爾王的固執,雖然年代久遠,

仍然可以在我們身邊的人群中見到,也給予我們一種現代的真實感。

藝術、音樂、文學不都是如此嗎?今古人隔千百年,透過作品,仍然是心有靈犀一點通

的。

潛能

聽人說:“不平凡的人,都有不平凡的遭遇。”其實我們更該講:“不平凡的遭遇,常

能造就不平凡的人。”

岩石問的樹根,總是長得特別蒼勁;沙漠裡的種子,常能在偶然有水時快速萌發;極帶

的苔蘚,可以經歷長期的幹寒,而依然存活。生物既然被環境哺育,就當然受環境的塑造,

只是一般動植物,唯有在適應的機能上被鍛鍊得更堅強,人類卻能在精神、意志上,被塑造

得更偉大,這也就是“草木不經霜雪,則生意不固;人不經憂患,則德惠不成”的道理了。

獨立思考

我每次逛書店,看到近年出版業發達,著作豐富,總感慨現在學生的福氣,有那麼多好

書可看,而不必辛苦地自己動手找原始資料。但是在教書時,又嘆息現在學生的思考和創造

能力,似乎並不比以前的人強。究其原因,只為如今的好作品太多,學生們直接採取別人現

成的說法,而疏於獨立的思考。知識愈容易得到,愈不去重視,既覺得滿足,又再難有進步

了。

禽鳥無欺

一位歐遊歸來的朋友對我說,有一次她在倫敦的公園裡,看見許多人拿著食物喂鴿子,

也就裝作手裡有食物的模樣,引誘鴿子過來,但是被旁邊一位老太太看見,就責問她為什麼

要騙小動物。

我們常說“童臾無欺”,更將“曾子殺豬”的故事傳為美談,但是那位英國老大太能

“禽鳥無欺”,似乎又進了一層。

畫展

我有一位藝術界的朋友,經常開畫展,我問他開畫展有什麼好處,他說最大的收穫,在

於平常很少把自己的作品加以比較,即使偶爾拿出來排列著欣賞,也不過幾張而已。但是開

畫展時,有數十張作品放在眼前,可以很明顯地見出自己畫風的變化與缺點,而加以改進。

為學做人不都是如此嗎?我們對於過去的事情很少拿來思考,即使有,也常專對一兩件

事,不容易有大的發現。唯其當我們做通盤的檢討時,才能明顯見出自己的過失。

氣溫與學問

風大的時候不一定涼,無風的時候也不一定熱,最重要的是氣溫。

能說善道的人不一定淵博,沉默寡言的人也不一定貧乏,最重要的是學問。

發揮潛能

瞎子常富於音樂才能,聾子常具有美術天賦,因為他們有著失明失聰有缺陷,而在另方

面發揮潛能,產生了補償的作用。所以有些人在正常時對音樂美術毫無天賦,但是不幸失明

或失聰後,卻發現自己具有強烈的音感和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