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1 / 4)

的清兵衛,他的早期歷史無人知道……

延伸影畫:

* 《最後武士》 (The Last Samurai) (日本/2003)

* 《隱劍鬼爪》(隠し剣 鬼の爪)(日本/2004)

* 《武士的一分》(武士の一分)(日本/2006)

延伸閱讀:

* 《Samurai accountant: A theory of auditing and plunder》 (KC Border and J Sobel: 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Ltd。/ 1987)

投名狀 (The Warlords)

時代背景 公元1860—1870 年

地域背景 中國·太平天國·清朝

電影製作 中國香港/2007/127 分鐘

電影導演 陳可辛

電影編劇 陳可辛等

電影演員 李連杰/ 劉德華/ 金城武/ 徐靜蕾

劇情簡介 清軍將領龐青雲*太平天國時,因友軍作壁上觀而戰敗,遂投奔山賊趙二虎和姜午陽,結成兄弟,勸說他們接受清軍招安,建立“魁子營”。三人先後攻下太平天國重鎮蘇州和首都南京,立下大功,卻因朝廷反間計而自相殘殺,三人全亡。

誰來重構真正的太平天國?

陳可辛為他導演的《投名狀》開宗明義:這是一部類似《英雄本色》的江湖片,一切歷史背景都只是烘托,張徹導演的原裝正版電影—1870 年兩江總督馬新眙被張文祥刺殺的“刺馬案”—也只是點綴。他在全片沒有說“太平天國”一字,只是說“太平軍”,這名詞當時其實無人用,天國一方只是自稱“天軍”,清廷自然說“長毛賊”。他顯然知道電影對太平天國欲語還休的描述,對“革命”的若干美化,都不易得到影評人讚頌,唯有期望大家諒解,並將還原歷史的責任,交給其他人。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妨多介紹《投名狀》描述的太平天國和歷史的差異,更不妨與2000 年內地拍攝的50 集長篇電視劇、曾在亞洲電視播放的《太平天國》一併合論。相較下,後者的政治曲筆其實比《投名狀》還多,只要觀眾懂得看門路。

txt小說上傳分享

抹去“蘇州殺降”勸諫的戈登

《投名狀》三兄弟感情改變的轉折點,源自他們圍攻蘇州後殺降的故事,這大概是受到李鴻章經手的蘇州殺降事件的啟發。根據史實,李鴻章的淮軍圍攻蘇州前,先由太平天國降將程學啟負責策反守城四王四將,包括納王郜永寬、康王汪安鈞、寧王周文嘉、比王伍貴文,以及天將張大洲、汪有為、範起發、汪懷武,讓他們殺掉忠於太平天國最後臺柱忠王李秀成的“慕王”譚紹光(即民間傳說的女狀元傅善祥的丈夫),開城投降。這批降將都不是太平天國起義時的廣西舊人,而是太平天國立國後才加入的兩湖鄉里,李秀成其實也察覺到他們有反意,只是不為已甚,甚至明言不妨各走各的路。他們投降後的事蹟眾說紛紜,一說立刻被殺,一說獻城後居功自傲,和清廷討價還價,才被李鴻章集體處決,以儆效尤。雖然沒有像《投名狀》那樣整城士兵被殺,但也有一半部屬被株連,這在電視劇《太平天國》中(略為醜化李鴻章)有詳細介紹。《投名狀》演繹殺降之舉為“必要之惡”,大哥以“他們是兵”解釋行為,認為士兵被殺毋須講求人道;而劇集《太平天國》則視之為李鴻章傳達“敬重忠臣”資訊的公關手段,他們都嘗試為殺降尋找理論基礎。諷刺的是,“他們是兵”在西方正正是不能屠殺的原因,這是騎士精神和《日內瓦條約》的基本保障;就算“他們不是兵”也不能殺,因為受平民法保護。因此布什在9·11 後才創新地發明了“非戰鬥敵人”(nonbatantenemy)的定義,來繞過國際法對疑似恐怖分子進行逼供。

這些影視文字沒有觸及殺降的反浪漫精神,自然原因眾多。當時對殺降最不滿的並非任何一個有正義感的華人,而是以梟雄著稱、和李鴻章合攻蘇州的常勝軍領袖,最終被封為提督和賞賜黃馬褂的英國人戈登。戈登在蘇州城破前,曾保證太平天國的四王四將閤家平安乃至出相入閣,作出的承諾比《投名狀》的趙二虎對蘇州守將黃文金將軍所作的大得多,程學啟甚至一如《投名狀》三兄弟,和郜永寬結拜。本來,重用他們並非不合大清朝廷體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