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部分(2 / 4)

小說:官路馳騁 作者:沸點123

工業和專業化市場的方式發展非農產業,從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場的發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產規模、技術含量和運輸成本都較低的商品。大市場是指和城人在全國建立的市場網路。”陳步雲流利的介紹道。顯然,對這個模式,他也是心儀了很久的。

聽著陳步雲對這些知識的瞭解程度,焦光恩感動的點了點頭,什麼幹部最為難得,就是這樣的幹部。

“步雲,那你說,咱們上合市更適合哪一種模式啊?”焦光恩沉吟了一會兒,抬起頭來看著陳步雲,出聲問道。

“淮南模式是透過發展鄉鎮企業,走的是一條先工業化,再市場化的發展路徑;而和城模式則是透過發展個體私營企業,透過市場化來促進工業化。兩種路徑的形成各有其主客觀原因。也各有各自的優點與不足,咱們就先從我們淮南模式說起吧,畢竟,淮南要比和城距離我們更近一些,‘淮南模式’的概念1983年首次被華劉先生提出的,是以集體經濟和鄉鎮企業為核心,追求村民共同富裕的特徵因為非常符合當時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所以備受追捧。”陳步雲緩緩的解釋著。

焦光恩點了點頭,向陳步雲遞送過去了一根菸,陳步雲擺了擺手,接著說道:“其實,淮南模式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這也是有著歷史的原因的,早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淮南各地在集體副業基礎上就已經開始辦起了一批社隊企業,主要為本地農民提供簡單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到20世紀70年代,這些小型社隊企業逐漸發展成為農機具廠,為集體制造一些農機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對社隊企業發展的明確支援,促使社隊企業步入了一個大發展的階段。它們利用這一地區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的特點,抓住市場空隙,迅速壯大起來。改革開放初期,淞滬這些大型城市中大量技術工人節假日到淮南地區,給淮南帶來了資訊、技術和管理經驗。因此,歷史上的積累和接受淞滬的輻射為淮南地區工業化的起步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而當時的短缺經濟,對工業化的發展也起了推動作用。至1989年,淮南鄉鎮企業創造的價值在農村社會總產值中已經佔到了60%。”

“不過,我覺得,這個模式,並不適用於我們上合市!”焦光恩聽到這裡,出聲言道,他跟陳步雲可是關係不淺的,彼此之間的言語也就隨意了許多,要是換一個人,只怕,焦光恩是不會如此直截了當的說的。

第六百一十一章 問答

陳步雲看著焦光恩的決斷,點了點頭,果然是盛名之下無虛士啊,老焦還是很有見識也很果斷的。

豎起了大拇指,陳步雲讚歎的說道:“不愧是焦書記,看待問題就是這麼的一針見血,如此的有預見性,實在是令人佩服佩服啊。”

焦光恩哈哈笑了笑,點了點陳步雲說道:“瞧你這傢伙現在怎麼變得也這麼阿諛起來了?這可不好啊。”

“領導,您可這真是誤會我了,在別人的面前,我絕對是鐵骨錚錚的漢子,別說阿諛奉承的話了,很多時候,其實我就連話都是不說的,不過,在老領導的面前,我心中的這股歡喜與崇敬是壓抑不住的往外冒啊。”

“行了,行了,和城模式你覺得怎麼樣?”焦光恩笑呵呵的轉移了話題,對於陳步雲的口才,他是知道的,要是任由他發揮下去的話,只怕是只到要出席簽字儀式了,時間都還不會足夠的。

陳步雲也知道點到為止的好處,笑呵呵的接續說了下去:“和城模式的形成是有其特殊性與特色的,要知道,和城模式的經濟形式有下面的這一系列的特點:一,他們主要是以家庭化為主,而小商品大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第二,經營方式專業化,有家庭生產過程的工藝分工、產品的門類分工和區域分工;第三,專業生產系列化;第四,生產要素市場化,按市場的供需要求組織生產與流通,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均可自由流動;第五,服務環節社會化。”

焦光恩點了點頭,不過,對於陳步雲所說的這些,他並不是十分的瞭解,對於他來說,有用的資訊也就是所謂的第一點與第二點而已,剩餘下來的三點,焦光恩所能夠理解的其實並不深。

而陳步雲自然也能夠看得出焦光恩的疑惑,於是進一步的解釋道:“和城模式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也是與他們的地理環境與歷史條件有關係的,這一點,倒是與我們上合市頗有一些相像,又有一些不相像。”

“嗯,這個我倒是看過一些資料,和城地區在改革開放之前,是非常的貧窮的,甚至,完全是可以概括為‘三少一差’的:可利用自然資源少,除了礬礦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