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爆發時,印度軍隊有十八萬三千人;由海軍上將查特菲爾德勳爵主持的一個委員會,不久以前打了一份報告,提出一旦發生戰事時擴充印度軍隊並使其現代化的方法。這支軍隊將發展成為一支人數為前所未有的志願軍,在1939年,它為英聯邦在中東和遠東提供了主要的戰略後備力量。同年4月,這支後備力量向亞丁派遣了一個特別守備隊,同年6月,印度軍隊被派到新加坡和中東去駐防。
即使沒有正式的英聯邦總的防務計劃,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整個時期內,各自治領和聯合王國的武裝部隊之間的協作也已經達到高度的水平。各自治領一直斷斷續續地參加了負責防務的內閣委員會的討論——這個委員會仍然使用著英國國防委員會這個多少會令人誤解的名稱——並與聯合王國的三軍首長一直保持著緊密聯絡。它們在組織、訓練和裝備方面都採用同一制度。這就使英聯邦擁有相當強大的軍事潛力,即使其大部分還沒有被動員起來。
當戰爭開始時,除南非外,所有在海外的英聯邦國家都立即準備派遣遠征軍,或是到歐洲戰場去協同作戰,或是去加強其他地區,特別是中東和遠東的駐軍和後備力量。它們的打算是基於一種信念,認為應當固守歐洲的西線,以使英聯邦有充分時間來發展和部署它那非常分散的力量。但無疑的是,在頭幾個月裡,工作肯定未抓緊進行,因此一位研究印度作戰努力的史學家康普頓·麥肯齊指責這是一種“有氣無力的樂觀主義”。主要依靠的是志願軍。聯合王國於1939年已採用徵兵制,同年晚些時候,澳大利亞也跟著這樣做,並且還重新制定了為國內防衛所需要的強迫軍事訓練制度。可是,這些都是例外的情況。加拿大就沒有實行徵兵制,一部分是由於戰爭初期還不需要這樣做,一部分是由於這是一個爭辯得很激烈的政治問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拿大於1917年在受到講法語的加拿大人強烈反對的情況下,曾實行過義務兵役制。1939年,又出現了同樣的反對情況,所以直到1945年初之前,加拿大並未作過為海外作戰而徵兵的嘗試。然而,志願報名的還是不乏其人。雖然在戰爭爆發時,加拿大的軍隊只有四千五百人,但是它發展得很快,到1939年底,有一個加拿大師的大部分部隊已經被運到聯合王國。象加拿大一樣,英聯邦的其他國家也沿用了自願參軍的制度。
到1940年初,一個紐西蘭旅和一個澳大利亞師的大部分部隊已經訓練好,準備開往中東。在南非,徵兵工作和訓練工作都進展得相當快,但是,由於缺乏裝備,一直到1941年5月20日,南非第一步兵旅才被全面動員起來參加作戰。1940年7月,這個旅作為南非師的先頭突擊部隊被調派到東非,最後在攻打阿比西尼亞的戰役中起了主要的作用。南非政府的行動自由,受到南非聯邦議會在同意宣戰時所透過的動議中的第三條的限制。該條要求南非聯邦“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來保衛它的領土和南非的利益”,但是也要求“政府不得象在上次大戰那樣向海外派遣軍隊”。此外,按照國防法令,除保衛南非外,不得要求動用聯邦國防軍。但是,事情的發展使這些定義有了很大的伸縮性。1940年以後,由於北非迅速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戰場,“海外”這個名詞所包含的侷限性大大地放寬了。這個名詞被解釋為不指非洲的任何部分,1940年2月,國民義勇軍——相當於英國的本土軍——作為志願軍隊重新組織起來,其任務是在本大陸的任何地方作戰。
印度軍隊打算在三年之內擴充套件到二百萬人,但是這項工作開始時進行得很緩慢。由於裝備缺乏,不能大規模徵召後備役軍人,在頭幾個月裡,有幾千名志願參軍的人沒有能入伍,政府只得打發他們回家,表示以後有機會時一定再作安排。可是,那些在戰爭爆發時已經組織和訓練好的印度軍隊,卻馬上就派了用場。有相當多的兵力留在印度,駐紮在西北國境線上,一個原因是,自從德蘇協定簽署後,這裡就被看作是危險地帶,另一個原因是,與當地部族的戰鬥直到1940年已經過了很長時間還在繼續。然而,也有兩旅印度軍隊集結在中東,這兩個旅後來成為那個赫赫有名的印度第四師的核心。另外,印度軍隊也被派到新加坡、緬甸和東非,還有一支小規模的運輸部隊被派到法國,及時地參加了1940年的戰役。緬甸編為一個獨立的戰區,這時也著手招募新的軍隊。它建立了一支輔助作戰的緬甸空軍和一支皇家海軍志願後備隊。在其他殖民地,志願參軍的人也源源而來,有的參加了聯合王國的軍隊,有的參加了當地的部隊。
在東非,皇家非洲步槍隊的骨幹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