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不多於十二個,以及在計劃能順利執行以前,建造兩個人造港口的有關技術問題必須予以解決。這些都是有份量的重大的保留。在1943年8月,還不可能肯定這些條件在進攻日到來時會不會獲得滿意的解決。可是不管怎樣,會議仍然在假定所有的困難都能夠克服的基礎上決定繼續進行全面的準備工作,並進一步制訂詳細的規劃。當這個計劃於8月19日提到全體會議上要求批准時,丘吉爾只發表了一個意見,他主張擴大最初攻擊的規模。
聯合參謀長委員會對歐洲戰場和遠東戰場的指揮事宜重新進行了安排,作為對未來軍事行動有關決定的補充。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已經達成了一項非正式的諒解,即由一位英國將領指揮進攻法國的戰爭,而地中海地區盟軍的最高司令官則委派艾森豪威爾擔任,以此取得平衡。但截至第一次魁北克會議時,雙方對這種安排都不滿意。美國人感到,如果要使“霸王”計劃取得勝利,必須委派一位衷心相信這一行動是明智的人來擔任司令官。英國軍事領袖們對美國計劃的態度一向不很熱心,因此美國人斷定,這個戰役,只有由一位美國將領指揮才可以穩操勝券。而且,事情很清楚,“霸王”計劃所需人力和物力主要將來自美國方面,這使美國人要求取得最高指揮權有了第二個論據。
至於英國人方面,他們對於把“霸王”計劃的指揮權交給一個美國人,思想上已有充分準備。當丘吉爾提議馬歇爾將軍應負責指揮進攻法國的戰役時,他確實使美國人吃了一驚。下面的推論似乎是有道理的:丘吉爾和英國參謀長委員會對保證積極進行地中海戰役,比對要求得到“霸王”計劃的指揮權更感興趣。如果讓美國人指揮法國戰役,就可以將地中海戰役的最高指揮權掌握在英國人手中,那末似乎有一個較好的機會,能影響事情朝著英國戰略家們認為明智的方向發展。
因此,並沒有出現任何困難。雙方商定,“霸王”計劃應由美國人指揮,為了取得平衡,地中海戰區的最高指揮權則應從艾森豪威爾手中移交給一個英國將領。但是暫時不作變動。進攻義大利的戰鬥就要開始,“霸王”計劃還只是一個計劃,實際移交指揮權的時間可以根據義大利戰役的發展,將來再作決定。
在歐洲方面對指揮權的安排達成了這些協議,在遠東方面也進行了類似的調整。既然日本人入侵印度的危險看來已經不再那麼緊迫,英國人得出的結論是,在緬甸的對日作戰指揮應該與印度的軍事機構分開。他們提議,應成立一個新的東南亞盟軍司令部,在英國參謀長委員會的戰略指導下進行工作,形式就象尼米茲和麥克阿瑟的司令部由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進行戰略指導一樣。美國人很願意同意這個建議,特別是這個新職位的人選路易斯·蒙巴頓勳爵似乎有可能為英國在緬甸的作戰注入新的力量。可是他們並不打算調整他們自己設在中緬印戰場上的那個特殊的司令部,以便同地理疆界或蒙巴頓勳爵即將接手的指揮系統取得一致。相反,史迪威將軍奉派在新的東南亞戰場上擔任蒙巴頓的副司令,這樣就使史迪威本來已經要分別效忠的處境更為複雜化。這個安排顯然是權宜之計,並未能徹底消除一開始就損害著盟軍在緬甸作戰行動的那些爭吵。
不過,蒙巴頓被任命為東南亞盟軍最高司令,使英美兩方在全球性的指揮職責方面終於取得了平衡。在魁北克達成的協議把對德、對日作戰的一些次要戰場交給英國人擔任的最高司令官負責,而太平洋和北歐等主要戰役的指揮權則交給了美國人。主要的司令部,至少在名義上全都是盟國的司令部,但實際上只有在歐洲的兩個戰場上,英美聯合指揮才是真正有效的。
第一次魁北克會議提出了一些將另行討論的有關戰後國際組織的重要政治問題。此外,正是在這次會議上,美國和英國政府對承認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的問題沒有取得一致意見,他們各自起草了一份方案;8月25日,正當魁北克一系列會議快要結束的時候,斯大林同意英、美、蘇三國外長舉行一次會議為三巨頭親自會談進行準備。
這些事件雖然重要,但卻暫時被義大利事態的發展所引起的一些政治問題掩蓋了。8月17日,羅斯福抵達魁北克,就在這一天,西西里戰役結束。前一天,英國政府從駐馬德里的英國大使處獲悉,義大利的一個新使者卡斯泰拉諾將軍前來表示,義大利願為反對德國人出一把力。丘吉爾一接到這條訊息,馬上轉告了羅斯福。於是羅斯福和丘吉爾於8月18日授權艾森豪威爾把“短期”停戰的條件轉告卡斯泰拉諾。因此,比德爾·史密斯將軍和肯尼思·W·D·斯特朗將軍於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