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衛關於召開這種會議的建議以來,日本人已經逐漸賴掉近衛8月28日所作出的那些比較大方的保證。赫爾這時建議,在重新強調美國總統希望舉行一次會談的同時,美國政府應當向日本政府指出這一點,並要求對方恢復原來的態度,重新開始討論一項原則性的協定。9月28日,羅斯福同意了赫爾的意見。
10月1日,赫爾對胡適說,同日本進入正式談判階段的希望一直是微乎其微的。他再度向胡適保證說,如果有朝一日能進入這個階段,美國會同中國全面地磋商一切有關的問題。10月2日,赫爾把美國答覆日本9月6日建議的覆文交給野村。美國宣稱,這些建議是使華盛頓感到“失望的根源”,因為它們似乎在“縮小和限制……'四項'原則的應用範圍。”覆文指出,對這四項原則的應用,不能有任何限制或例外。覆文還對日本建議中所使用的某些限定性字句提出質問,並且要求進一步加以澄清。
這一答覆確實把召開會議或簽訂協定的希望一掃而光,並且決定了近衛內閣的命運。東條領導的陸軍這時提出,如果到10月15日仍不能達成一項協議,就應當執行9月6日透過的那項決議,並且決定開戰。海軍方面意見分歧。顯然,及川想收回贊成開戰的決議;但是,他既然在御前會議上已經默然同意過這個主張,就不敢公開表示要收回,因此,他提議由近衛作最後決定。近衛打算向美國讓步,因為他覺得,日本能否戰勝美國,這是值得懷疑的。在他看來,日本最好還是遷就美國的要求,特別是從中國撤出日本軍隊的要求,並且避免開戰,保持自己的海軍力量完整無損,再看一看歐洲戰爭的結果究竟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但是,東條頑固地拒不同意從整個中國撤出日本軍隊。他宣稱,日本在中國事件中犧牲巨大,有權併吞中國的領土;但是,這樣做違背近衛的原則,必然行不通。所以,對日本說來,至少一定要在中國的某些地方獲得駐紮軍隊的權利。再則,東條認為,美國本身渴望在遠東稱霸,日本越是遷就,向它讓步,它就越傲慢專橫。因此,東條的結論是,日本如被逼得無路可走,就非打不可。東條認為,近衛對日本贏得勝利的希望抱著過分消極的態度;東條說,要是說日本存在種種弱點,那麼美國也是一樣。
因此,日本內部在商量國事方面出現了僵持不下的局面。東條有權否決任何傾向於讓步的決議,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特別是由於海軍方面抱著不冷不熱、半心半意的態度,他沒有力量來透過一項明確的、主張開戰的決議。所以,他在10月14日提出,近衛內閣應全體辭職,然後由東久邇親王來組織新閣,新內閣將不受9月6日決議的約束,並且有權作出新的決議。10月15日,近衛先同木戶商量,隨後又同天皇本人計儀。天皇說,他贊成和平,如果真的由親王擔任首相,他一定下詔令親王奉行和平的政策。但是天皇詰問,在那種情況下,陸軍能同意這種決定嗎?東條被問到這一問題時,答道,他不能保證陸軍會聽話,但是,無論如何,除了皇室的成員之外,任何其他人肯定做不到這一點。木戶認為,這樣的回答帶有威脅的性質,於是,宮廷方面決定,東久邇不宜擔任首相。木戶想讓及川擔任首相,但是近衛擔心,如果這樣做,陸軍將會譁變。近衛認為,最好讓東條本人任首相。這將使責任全部落在陸軍肩上。此外,倘若東條終於決定繼續同美國會談的話,由他出任首相或許有助於會談得到成功,因為這將為簽訂任何協定排除掉華盛頓指出的那種障礙,華盛頓一直說,由一個文官出身的日本首相作出的任何保證是一無用處的,因為日本陸軍會阻止他遵守這種保證。木戶同意近衛的意見,幾位前任首相舉行了秘密會議,最後也表示同意。於是,近衛內閣於10月16日宣佈辭職,次日,東條將軍就當上了首相。
東條在擔任首相的同時,不僅保留了他以前陸相的職務,而且還接管了內務省。把權力集中在一個人手裡,而這個人又是一個現役的陸軍大將,這種做法是存心向日本國內和向全世界表明,不管過去人們對近衛抱有過什麼懷疑,新任的首相是擁有足夠的權力來貫徹任何將要決定的政策的,不論這是為了和平還是為了戰爭。選擇東鄉茂德擔任外相也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他始終如一地致力於改善日蘇關係,他被任命為外相顯然是為了向蘇聯表示和解的姿態,也是日本不打算聯合德國去進攻蘇聯的跡象(德日聯合進攻蘇聯的可能性,曾經使華盛頓感到驚恐)。外務次官西春彥也是一個日蘇問題專家。他是東鄉的朋友,又和東鄉在莫斯科同過事。
東條被任命為首相的時候,透過木戶的關係得到天皇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