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部分(2 / 4)

的致命打擊。雖然維希對德國人“變相吞併”阿爾薩斯和洛林曾經私下向停戰委員會提出過抗議,維希政府卻儘可能拖延下去,避免正式提到驅逐洛林人一事。有關這件事的訊息,同關於德國在阿爾薩斯的政策的訊息一樣,都沒有見報。但是,關於洛林難民到達的報道卻屢見不鮮,發表這些訊息時都不作解釋,也不加評論,只呼籲大家在住房、衣著和提供糧食方面給予援助,並幫助他們尋找工作。最後,維希為了替自己辯護,不得不承認事實。11月14日,司法部長阿利貝爾向新聞界宣讀了一份公報,否認這次驅逐是德國人和維希商定後進行的。12月1日,貝當宣佈非佔領區接納了七萬名被逐出的洛林人。

德國人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的處理辦法是一個重大的政治錯誤。1940年夏,法德和解看來並非沒有可能。思想上的密切關係超越了民族的仇恨。這場戰鬥為時太短,不可能引起強烈的怨恨,而德國人勢如破竹的勝利,看來是可以接受的唯一合情合理的事實。勝利的德國軍隊軍容嚴整,並且開頭也頗有紀律。當時法國人正處於幻想完全破滅的狀態中,如果德國人能夠剋制一下,不在勝利的果實尚未成熟的時候就去摘取,不把秘密警察派進法國,不從經濟上把法國擠幹榨盡,不把納粹思想灌輸給佔領區的法國政府,尤其是不使併吞阿爾薩斯和洛林成為事實的話,德國人為在兩國間建立友誼而大力開展的宣傳運動本來是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成效的。

賴伐爾一手策劃了希特勒和貝當的會談,他卻無法從這次會談中找出什麼重大的好處,足以壓倒這次放逐所產生的後果。而且,美國又從旁施加維希對之極為敏感的影響來反對同德國合作的政策。因此,在蒙都瓦會談後不久,維希的風向便轉到相反的方向去了。貝當的那些部長大都敵視賴伐爾,懷疑他野心勃勃,但是,他們只能透過元帥採取行動,而這位元帥對賴伐爾的態度卻自相矛盾得有點出奇。有很多情況可以證明貝當本人十分厭惡賴伐爾。可是,他始終不能忘記這個陰沉的奧弗涅人是他個人權力的真正創造者,他顯然覺得很難面對面地反對他。德國大使阿貝茨認為,最終激起賴伐爾的敵人採取行動的是擔心他正在把法國推向同英國交戰的境地。但是,也許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動機,那就是,認為賴伐爾在同德國人進行談判的掩護下。正在危險地擴張他自己的權力。的確,他似乎一直想不惜任何代價地向德國人證明,他這個人是不可缺少的,他可以在法國比任何別人為他們做出更好的成績來。他自作主張地把博爾銅礦的所有權讓給了戈林,並且答應把當時存放在西非的比利時國家銀行委託法國照管的黃金交給德國人。

結果,賴伐爾做得太過分了。他搞了一套計劃(據說是一貫親德的歷史學家伯努瓦…梅香向他建議的),要把拿破崙的兒子德·雷什斯塔特公爵的遺骸遷回法國,埋葬在殘廢軍人宮裡,並且建議貝當應該去巴黎參加這一典禮。元帥本人的反應是答應去:從一開頭,他最熱中的希望之一就是回到巴黎或凡爾賽去。其他一些部長都不這麼天真。他們看出這個建議包藏著一個陰謀:想使貝當脫離他們的影響,把他置於巴黎德國人的控制下,並在那裡成立一個法國政府,由賴伐爾和德·布里農、戴阿、多里奧、呂歇爾這一夥親德分子執掌大權。在過去一段時期裡,巴黎的報刊和廣播一直對維希政府進行猛烈的攻擊,唯獨賴伐爾的黨羽和貝當本人得以倖免,這種情況更增加了他們的懷疑。德國人居心何在,這是無可置疑的。他們正在凡爾賽騰出屋宇來,給貝當準備官邸,並在那裡劃定了一小片地區專供安置法國政府之用。

面對著這種危險,整個內閣實際上都一起向貝當獻策。他們挑選了另一個奸詐的政客,賴伐爾本人的政敵弗朗丹,來代替賴伐爾。弗朗丹為促成法德諒解曾經出過力,他們希望憑他這一經歷將能使德國人接受這一變動。他們使貝當相信賴伐爾一直瞞著他在同德國人談判,但是,即使到了這時,他還是不願意同賴伐爾單獨對陣:12月13日,他把內閣召集攏來,要他們全都辭職,但是,只接受了賴伐爾和另一個部長的辭呈。賴伐爾似乎遭到了全然是冷不防的打擊。他回到自己的辦公室,當場同德·布里農、戴阿和其他幾個人一起被阿利貝爾(據迪穆蘭·德拉巴爾代特和佩魯通說)或是佩魯通(據阿貝茨說)派來的政治警察逮捕了。蒙都瓦政策就此完蛋。這是同德國合作的第一次粗率嘗試的失敗,也是維希同德國人第一次較量的開始。12月16日,阿貝茨由十名全副武裝的黨衛隊頭目陪同,來到了維希。法國人堅持說,讓賴伐爾官復原職就需要讓貝當辭職,但是,阿貝茨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