諒山附近越過邊界;不管西原如何解釋,說這一行動是未經授命的,德古還是宣佈,這是破壞9月4日的協定,突然停止了談判。另外,由於東京不願意在擬議中的新聞公報上公佈日本保證尊重印度支那的領土完整一事,博杜安指示德古,在日本政府對這一點作出讓步之前,不要簽訂軍事協定。法國人同時也在抱怨暹羅人的侵略行為,儘管大橋保證日本未在幕後策劃,法國人卻不相信。不過,法國人懷疑這件事有日本插手,倒確實是冤枉了日本。
9月5日,博杜安把有關亨利…松岡協定和印度支那的情況告訴了美國駐維希代辦。赫爾對法國向日本屈服和給日本在印度支那的特權一事表示激烈反對。但是他除了提抗議和採取一些經濟上的報復手段之外,不願採取進一步行動。當英國大使洛西恩在9月16日建議向印度支那聯合提供軍事援助時,赫爾表示反對,而且還警告洛西恩說,美國如捲入太平洋戰爭,勢必要大大削減提供給英國的物資數量。德古希望從美國獲得武器,包括飛機在內,但由於華盛頓沒有什麼多餘的武器,最後決定不賣任何武器給法國。9月13日,博杜安指示德古同日本人恢復談判。與此同時,他向德國呼籲,要求德國勸日本適可而止,但是毫無效果,他還拒絕了中國政府提供的幫助,理由是中國派一師沒有配備飛機的軍隊,敵不過日本軍隊。
9月17日,西原在河內提出要使用六個飛機場和向東京省開入二萬五千名日軍。維希政府指示德古拒絕這些要求。19日,日本人下了最後通牒,在東京,由大橋遞交亨利,在河內,由西原遞交德古。這時,日本人進而要求有權在東京省駐紮三萬二千名日軍,並宣佈,不管具體協定簽訂與否,日軍將於9月22日進入印度支那。維希政府一面再次向東京呼籲,一面指示德古拒絕這個最後通牒,即使這樣做會引起戰爭。結果,日本政府又一次退縮,撤銷了最後通牒,並同意日本在印度支那的駐軍不超過六千名。這樣,那項具體協定終於在9月22日簽訂了。該協定規定,日本人獲准使用在東京省的三個飛機場,有權在這些地方駐紮六千名日軍,並有權取道東京省輸送二萬五千名以內的日軍去進攻雲南的中國軍隊。另有一項協定規定,准許日本華南派遣軍的一個師從諒山附近取道東京省轉移到廣東。但是,那支一直好象上了嚼子焦躁不安的日本華南派遣軍,這時彷彿脫韁之馬向諒山法軍發動了進攻。徵集來的安南兵逃跑了,外籍軍團中有相當人數的德國兵似乎也叛變了。結果呢,法國人遭到了一次慘敗。這說明了博杜安對軍事形勢的估計一直要比比雷和馬丁正確。德古和博杜安又向日本呼籲,天皇以個人名義釋出一道命令,要日本軍隊停止推進。這道命令發生了效果。日本陸相東條接著把應對此事負責的司令官安藤將軍及其參謀人員一起撤職,把安藤部下的一些軍官送交軍事法庭。日本人向法國人道歉,交還戰俘,還從諒山撤出軍隊。那個肇事的日本師取道海防撤走。西原由於沒有能力控制日本華南派遣軍,於10月2日由澄田將軍接替。
在此期間,印度支那出現了一個新的危機。自1938年以來,暹羅一直由那個實際上的獨裁者鑾披汶元帥統治。他一直鼓勵泛泰運動的發展,這個運動的目的,是想把暹羅王國擴大到包括所有泰族血統的人民在內。這種泛泰政策表現在鑾披汶元帥的一道政令上,這道政令規定,暹羅此後改稱“泰國”。暹羅的極端民族主義者希望收復他們歷代國王行使過宗主權的所有地方,不管這些地方現在有無泰族人民居住。可是,到這時為止,暹羅一直謹慎小心,避免捲入糾紛。1940年6月12日,暹羅同英國和同法國分別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這些條約規定,締約國必須尊重彼此的領土完整,不得向可能同另一個締約國進行戰爭的任何第三國提供援助。暹羅同日本也簽訂了類似的條約,但是日本由於急欲擴大它在暹羅的勢力,增添了一項條款,規定對於那些彼此有利害關係的事務,應當互通情報,共同商議。
有一段時期,暹羅政府曾企圖改變暹羅與印度支那之間的湄公河邊界,以使暹羅獲得位於暹羅一側的深水道中的那些島嶼。而根據原有的一些條約,河道中的所有島嶼都屬於法國。由於這一問題尚待解決,法暹條約一直未經正式批准。法國淪陷之後,維希政府聽從法國駐曼谷公使萊皮西埃的意見,同意作此變更,並建議成立一個混合邊界委員會。但是德古不願意屈從暹羅人,再說,事先也沒有人跟他商量過此事,因此他感到非常惱火。日本對法國提出的關於印度支那的種種要求,顯然慫恿了暹羅人在這時提出進一步的要求。曼谷出現了要求歸還寮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