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德國人活動的主要焦點仍然是慫恿和資助高階軍官搞陰謀和顛覆計劃。
1933年國王費薩爾的逝世使這個國家失去一位能掌握其命運的人物,他的兒子加齊(1912年生)統治的時期也就相應地是一個極度動盪不安的時期,在此期間,軍人扮演了政治舞臺上的主角。1936年10月,巴克爾·西德基將軍建立的軍事獨裁政權因他在1937年8月被暗殺而告終。繼任的賈米勒·米德法伊政府存在了十六個月,它試圖透過實施新聞檢查和限制主要政敵的自由等辦法來遏制那種照常日益增長的反抗。最後,新任命的年輕國防部長薩比赫·納吉卜侵犯了參謀長的職權,迫使後者憤而辭職;他還把一些年輕軍官列入退役名單,以致巴格達附近的拉希德兵營的軍官在1938年12月24日至25日要求國王解散內閣和任命那個“不知休息的智囊”努裡·賽義德為首相。努裡是一位經歷過阿拉伯叛亂的政界顯要人士,自從巴克爾·西德基建立獨裁政權之日起就寄寓國外。他深知與英國保持密切關係對伊拉克的好處;但他在這個時刻重新掌權卻把私人仇殺之風又帶回政治舞臺。這種風氣由於巴克爾·西德基的政變而激化,但在米德法伊政府執政期間有所緩和;努裡重新掌權,使伊拉克軍隊的有害的政治影響復活,並使塔哈·雜湊姆在以後兩年中做了國防部長。此人曾為努裡效勞而一手策劃了12月24日至25日的政變,但才智有限。他深深為德國的軍事力量以及從它那裡獲得武器的可能性所打動。不久前,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的叛亂觸發了巴格達的反英騷動,他就是這次騷動的領導者之一。1939年初,努裡在倫敦出席關於巴勒斯坦問題(他對這個問題興趣很濃,因為他和泛阿拉伯運動各方人士已有長久的交往)的圓桌會議,據說他的出國鼓勵了軍官中一個敵對集團,即已故的巴克爾·西德基的黨羽,趁機進行反對他的陰謀活動。但在3月5日他們被發覺了,那個在巴克爾·西德基獨裁時期做過首相的希克馬特·蘇萊曼及其他五十多人被捕,經軍事法庭判處徒刑。
4月3…4日夜間,國王加齊在巴格達的御花園裡駕車高速行駛(這是他的愛好),因失去控制,汽車越出路面,撞上路燈支架,支架倒塌,壓在車上,國王當場身死,同車二人受傷。當國王去世的訊息傳到摩蘇爾時,據說居住在該市的一個德國眼科專家手下的特務挑動了一夥憤怒的暴民襲擊英國領事館,特務告訴那些暴民,英國人害死國王加齊,罪責難逃,甚至還說前王費薩爾在瑞士中毒殞命,也是英國人下的毒手。在隨後的騷動中,英國領事蒙克…梅森被毆倒在地,並遭殺害。伊拉克政府匆忙賠償損失並正式確認,國王之死完全是意外事故;但是對英國特務卑鄙勾當的指責,很快在近東各國和埃及的反英分了中間傳開,並受到軸心國報刊和電臺的呼應。
加齊的兒子費薩爾二世繼承了王位。費薩爾二世出生於1935年;在王子成年以前,費薩爾的長兄阿里的兒子阿密爾·阿卜杜勒·伊拉(出生於1913年)受命攝政。加齊死後的幾個月是平靜的,當時人們一心關注的大事是國家的財政,赤字已達一百萬英鎊,相當於歲入的八分之一,然而,伊拉克石油公司按低息貸款三百萬英鎊,英國政府又進一步提供用於購買武器的三百二十五萬英鎊貸款,另外五十五萬英鎊用於接通著名的巴格達鐵道從摩蘇爾向南到巴伊季之間尚未完工的一百英里的一段。儘管有這種援助,兩位議員還是抱怨說,英國向伊拉克提供貸款的條件同它對其他國家的慷慨相比是不相稱的。
1939年9月戰爭爆發時,伊拉克政府於9月3日實施新聞檢查,並在首相與“伊拉克的老大哥”埃及的首相經過一番電話磋商之後,於9月7日同德國斷絕外交關係,沒收德國財產,並拘留尚未離境的德國僑民。伊拉克首相在說明他的國家根據1930年英伊(拉克)條約所承擔的義務時,正確地宣告,這些義務限於提供“一切便刊與援助,包括鐵道、河流、港口、機場和交通工具的使用”(第四條);除非伊拉克領土受到直接威脅或伊拉克遭受任何形式的侵略,伊拉克的軍隊不介入。伊拉克政府繼續謀求同阿拉伯各鄰國和在薩達巴德公約簽字的北面各國的深切瞭解。10月,土耳其同英法兩國簽訂條約後,伊拉克也向它表示祝賀。然而,除了這種表面上的禮尚往來之外,政界人士卻對英法兩國深懷仇恨,因為它們拒絕讓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阿拉伯兄弟們獨立。極端分子所持的這種不起作用的敵視態度並不因為耶路撒冷的穆夫提·穆罕默德·阿明·侯賽因以及伴隨他前來的那些流亡的巴勒斯坦極端分子於10月中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