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下,許多這類方案都石沉大海了。然而,會議並不是沒有成果的。在中東各國之間安排了一系列的相互訪問,並都如期實現;一種思想業已誕生,它總會有重見天日的時候。
中東補給中心作出了很多同樣的努力,並以類似的方法來增加中東的工業生產。可是,在這個領域裡侷限性更大。首先,這個地區缺少高度工業化所需的主要資源——雖然富於石油,但沒有鐵礦、煤和好幾種其他必不可少的礦產。其次,雖然某些迫切需要的產品確實可以在中東生產,但是必須非常當心不要創辦不合算的工業,因為當價廉物美的商品又可以隨時從工業化的西方獲得時,這些工業就會全部凋落。這場戰爭與隨之而來的物資短缺,幾乎象高關稅壁壘所起的作用一樣,在它的後面本可以建立起許多企業;但是,這種誘惑還是被拒絕了。只有少數基礎工業創辦起來,或是因為它們有指望在和平時期的競爭中取勝,或是純粹作為短期投資的專案,經過三年到四年的經營(連同產品價格的相應提高),投資就可以回收。在多數情況下,新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