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時間去思考如何作答(特別是在三種語言中懂得兩種的人更是如此),而且使針鋒相對的敏捷的辯論幾乎無從進行。通常各國代表作三分鐘至十分鐘的發言,表達其觀點。發言大體上按圓桌順序輪流,但也決非一成不變,直到最後意見似乎趨於一致時為止。為了取得積極成果,重要的是要緊扣主要論點,避免發揮宏論,因為這樣做不是無人欣賞,就是分散了討論的中心。各方都有本領在細節問題上磨蹭時間,然而超群絕倫者也許要數俄國人,他們有一次“一定要討論兔肉、乾果和漿果是否列入德國食品資源這一問題,差不多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雖然他們承認這些東西井無可資利用的數字”。
不幸的是論戰成為常事,因為對另一方的論點有必要予以反駁。但一進行論戰,通常就不考慮任何可以達成協議的辦法了。盟國管制委員會大廈裡有一個餐廳,委員們慣於在一起用餐。一個老練的會議主席往往把中午的體會時間拖延到對某個爭論問題作過初步醞釀之後,希望散了會在餐桌上較為輕鬆的氣氛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以便在續會時正式提出來。對就餐時間加以策略性地利用,這並不是唯一的辦法;俄國人另有一功,他們比英、美人起身遲,飽飽地吃一頓早餐,十一點鐘開會還感到有點倉促。下一餐他們一般要到四點鐘才吃,因此肚子飽飽的,爭論到下午也無所謂;而別人已是飢腸轆轆,卻還要進行比較合乎推理的思考來使對方讓步。
管制工作委員會的設計者原來打算每個管理局都沒有一個相應的德國行政管理機構,以便委員會所制定的政策交由那些機構去執行。雖然波茨但會議決定不設立中央政府,委員會卻考慮在財政、運輸、交通、外貿和工業等領域分設中央各部。但由於有待解釋的原因,這些部並未建立,而在西部,德國的行政管理機構也遲遲沒有在佔領區一級的基礎上開展工作。這就使盟國各方所負擔的任務比原來設想的要重得多,因為他們既要負責向德國地方當局轉達已達成的一切協議,又要監督其執行。不設德國中央各部,對大多數佔領國來說,就不能儲備大量專門性德國技術資料以供諮詢或參考。碰到要為管理局的會議準備材料或諸如此類的情況時,他們不得不從自己的資料來源中去搜集整理,這樣就要在柏林維持一個本來無此必要的較為龐大的班子。俄國人確實早在1945 年7 月就在其佔領區內建立了若干德國中央行政機構,從而大大簡化了他們的工作,但當時由於其他影響在起作用,敏協俄國人所提出的事實或數字都不盡可靠。96 對英國人和美國人來說,最後結果是使佔領區的執行人員與一百英里外的柏林決策總部之間的關係,在組織上和心理上造成了相當大的問題。
英國的組織機構是按下列方式建立的:軍事副總督只負責軍政府工作。
下面有兩個副手,都是陸軍少將。一個(負責政策工作的副參謀長)常駐柏林,掌管協調一切有關四國磋商的問題;另一一個(負責執行的副參謀長)
常駐佔領區。掌管區內的一切工作。軍事副總督本人通常在柏林度過一週的中間幾天,在佔領區度周未:每週分別在兩地舉行高階官員會議。各管理處處長之下也有兩個(或更多的)副手,大致以同樣的方式安排每週的時間和各人的任務。管制工作委員會的工作重點應該放在哪一方面,一開始很不明確。由於柏林滿目瘡痍,因而最初考慮把工作重點放在佔領區。到1945年秋季,問題已很明顯,許多關鍵性人物必須留在柏林,工作重點需向東轉移。十八個月後,四國機構開始拆臺。順序又倒轉過來,人們不難想象這種搖擺不定對行政機構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佔領區總部(移到柏林後一度改名為“佔領區執行部”)設在威斯特伐利亞鄰近的一些小市鎮上,其中最聞名的是盧卑克,本德、赫爾福德和明登。
這多少是出於偶然。在戰爭剛結束時,第二十一集團軍的司令部就設在它正好到達的地點巴成因豪森。當時認為軍政府總部緊靠司令部是合乎理想的。沒有一個市鎮足以單獨容納所有的工作人員,因此分散在幾個市鎮。總部設在這個地段,有利條件是:大體上處於佔領區的中心,而且座落在通往西南和東北的鐵路幹線和高速公路的連線點上,此外,如果想把佔領區總部設在大城市裡,就會遇到嚴重的住房問題,因為所有大城市都被炸得破壞不堪,要麼把德國居民大批遷走,否則就無房屋可供他們安身,要麼另行建造專用的大樓。威斯特伐利亞的“市鎮”實你上未遭破壞,把德國人擠一擠就可騰出住房了。然而住在被轟炸地區之外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就好象是想從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