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雖然小卻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德國種甜菜所需要的種子大部分靠馬格德堡附近一小塊地方供應;如果在1945 年夏季該地區還屬英軍佔領時未能將甜菜籽供應各地,那麼1946—1947 年英佔區和美佔區的食糖配給量就還要少得多了。據克萊將軍的記載,西部各佔領區在1935 年至1938 年間的農業生產,只能配給每一消費者一千一百卡路里熱量的食品。
這就是盟國軍隊進駐德同時的情景,由此可見他們當時所面臨的許多問題。但是盟國自身不能把全部甚至是大部分注意力傾注於德國。他們心懷異志,如何取得協調,這個問題姑且不論,幾年來他們自身就處於緊張狀態,他們的正常生活方式也遭到破壞。在1945 年8 月以前,人們都認為盟國的力量須得轉入太平洋戰爭。太平洋戰爭一旦結束,臨時參軍的大部分戰士迫切要求脫掉軍裝;他們的親友也都吵吵嚷嚷地要他們回國。不出幾個月,美國軍隊實質上陷於解體。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佔領軍部隊內部人員的不斷流動,這些都有損於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目標的持續貫徹。俄國所面臨的重建任務比德國還要艱鉅。英國如果不能迅速恢復起點幾等於零的出口貿易,就要捱餓,因此必須把最優秀的人才留在國內。法國不得不在政治、社會和經濟生活幾個方面重起爐灶。比利時、荷蘭、丹麥和挪威等國都因道德國佔領而苦難深重。在從戰爭轉向和平的過程中,到處都充滿了難題、緊張和不安,這就使各國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於國內事務。在這種轉變過程結束之前,甚至在結束後的幾年之內,各方面的匾乏部不得不加以考慮。對德國問題予以應有的重視,很容易被誤認為是犧牲不幸的受害者而優待殘忍的敵人。
第二章 各佔領國的態度
第一節 美國
美國政府最初對戰後世界秩序表態的檔案是大西洋憲章,但是這個檔案並未具體提到德國。然而大西洋憲章第八節對德國的戰後待遇明顯地有所預示,要求對那些“在本國國境之外進行侵略或可能要進行侵略”的國家解除武裝。這個意見未見於丘吉爾起草的初稿中,而是由羅斯福提出來的。
大西洋憲章所保證的利益不一定適用於德國,這一點到1944 年才趨於明朗。
1942 年美國採取了制訂對德政策的下一個步驟,由國務院成立戰後問題諮詢委員會,其成員主要是不擔任公職的名流。他們的一般想法是通情達理,溫和適度的,成為國務院制訂政策的開端。具體他說,他們反對強行肢解德國的任何嘗試,理由是這樣做只能激怒德國人起來造反。但是這種態度並沒有為他們的上級所採納。從一開始羅斯福總統似乎就贊同分割德國,一般說來羅斯福是主張強硬路線的。正是羅斯福,他在出國參加卡薩布蘭卡會議前告訴他的軍事顧問們說,他要使會議採納“無條件投降”的定則。他所以如此做的一個主要理由是他永遠不能忘記威爾遜總統的煩惱;他認為威爾遜制訂十四點政策作為光榮投降的依據,給戰後世界招來不知多少麻煩,因為各國對十四點是否遭到違反這一問題爭論不休。1943 年2 月12 日總統在白宮同記者們談話時說:“我們不想傷害軸心國的普通老百姓。但是對於他們的罪行,對他們的兇殘暴虐的領袖,必須給以應有的懲罰。”同年3月,艾登告訴羅斯福,說斯大林很可能堅持把德國分割為幾個國家,羅斯福對之井無異議,只是表示希望透過鼓勵分裂的運動來促其實現。羅斯福的個人助理霍普金斯問他:如果掀不起這樣的運動又怎麼辦?總統說,不論情況如何,必須把德國分割為幾個國家。美國副國務卿薩姆納·韋爾斯也贊同分割德國。在194316 邱10 月莫所科會議期間,他的上級科德爾·赫爾國務卿說,這是美國領導人一般都贊同的方針政策,雖然專家們部認為行不通;艾登和莫浴托夫也都說英國和俄國的情況也大體相仿。
然而美方代表團提交會議討論的檔案是由專家們負責起草的,事前準備這份檔案時就曾按照總統指示同英國駐華盛頓大使館進行過磋商,因此,其中體現了英國人以前的想法。這份檔案已經包含著全部佔領德國並把德國劃分為幾個地區的主張。但是除了提議要德國放棄東普魯士(考慮到東普魯士同德國的傳統聯絡,這個建議很可能會遭到激烈反對)以外,檔案沒有提到分割德國的問題。檔案規定要摧毀德國製造軍備的能力,要根除納粹主義,但是要維持德國的經濟統一併建立地方分權的民主政權。規定德國要對它造成的物質損失進行賠償,但容許德國人享有“能過得去的生活水準”。規定德國的經濟活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