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時才能使用。原來同第三方面締結過互不侵犯條約而承擔的義務,在雙方執行擬議訂立的這個條約時應不予考慮。
這項條約於9月28日締結,那天正是莫洛托夫與裡賓特洛甫簽署新的俄德邊界和友好條約的日子。蘇聯…愛沙尼亞條約中有一條措詞很明確:雙方的主權、經濟制度和政治體制不得因實施本條約而受到破壞。然而在其他方面,瑟爾泰無力執行指示。條約的條文是否逐條經過認真討論也值得懷疑,因為裡賓特洛甫的訪問一定忙壞了蘇聯的高階官員。
條約規定,萬一遭到歐洲一個大國侵略或以侵略相威脅時,雙方保證互相支援。蘇聯應以“優惠條件”向愛沙尼亞軍隊提供作戰物資。薩烈馬島、希烏馬島、帕爾迪斯基港的海軍基地和飛機場應以“合理價格租給”蘇聯使用。根據防務需要,蘇聯有權在這些地方駐紮人數受到嚴格限制的部隊。一項秘密議定書規定,“為了預防和不使締約雙方產生捲入當前歐洲正在進行的戰爭的任何企圖”,授權蘇聯於“戰爭期間”在基地和機場保持二萬五千名軍隊。議定書還規定,在帕爾迪斯基基地建造期間,蘇聯海軍可以使用塔林港口,為期兩年。
同時,雙方還簽訂了一項貿易協定,規定把兩國的貿易額增加三倍。
接著輪到了拉脫維亞。10月1日,拉脫維亞政府接到邀請,要它派代表赴莫斯科進行“磋商”。第二天,外交部長威廉斯·門特斯就到了那裡。10月5日,他和蘇聯簽訂了一項互助條約。
這次,斯大林和莫洛托夫都參加了談判。在兩次會談中——總共只花了四個半小時——他們解釋了所建議的條款以及為什麼他們必須堅持其要求的理由,而門特斯則試圖要對方作出某些讓步。在第一次會談後,他已毫不懷疑,這些建議的實質只能被看作“象是對付保護國的”。
條約規定,拉脫維亞將把利耶帕亞和溫次匹爾斯的海空軍基地出租給蘇聯。此外,同意蘇聯有權在溫次匹爾斯與皮特拉格斯之間建立一個基地,以保護伊爾別海峽。這樣,里加灣的入口就處於蘇聯控制之下。根據一項秘密議定書,在整個戰爭期間,允許蘇聯政府在這些基地駐紮的軍隊,人數固定為三萬。其他條文與蘇聯…愛沙尼亞條約完全相同。例如:萬一遭到歐洲任何一個大國的侵略或以侵略相威脅時,雙方有保證互相支援的義務;並明確保證,不得干預對方的主權或其經濟制度和政治體制。
根據貿易協定,拉脫維亞與蘇聯的貿易額將增加兩倍,莫斯科同意增加經過拉脫維亞各港口的蘇聯貨運;拉脫維亞獲得經過蘇聯領土運輸貨物的權利。
門特斯使對方作了某些小小的修改。原先,蘇聯政府曾要求有權利在里加保持一支警衛部隊,並要求在拉脫維亞駐紮一支數目稍多的蘇聯軍隊。沒有什麼其他的讓步。莫洛托夫堅持原來的要求,而門特斯則抗辯說,這項條約不應使拉脫維亞人看來似乎是強人所難,成為加在他們國家頭上的枷鎖,成為他們自由生存的一種威脅。這時,斯大林——據門特斯報告——正在記什麼,塗塗畫畫,踱來踱去,時而又從書架上取下幾本書和幾張報紙。
立陶宛的情況有些特殊。它與蘇聯之間沒有共同邊界。它與波蘭關係之壞是眾所周知的。從1920年到1938年,兩國之間不僅沒有外交關係,甚至鐵路交通也中斷了。自1920年澤利戈夫斯基將軍發動政變以來,維爾紐斯地區一直是兩國之間的主要爭端,蘇聯這時根據1939年8月23日俄德秘密議定書,聲稱這個地區屬於其利益範圍。1938年3月,在波蘭軍隊立刻入侵的威脅下,立陶宛政府同意重新開放立陶宛波蘭邊界,並與華沙重建外交關係。另外,與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不同,立陶宛與德國的關係一直不好。1939年3月,立陶宛屈服於德國最後通碟的壓力,把梅梅爾地區(克來彼達)歸還德國。此後,它也沒有象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於1939年5月31日所做的那樣,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18日,蘇聯軍隊開進維爾紐斯。莫洛托夫就此事向立陶宛駐莫斯科公使保證,在立陶宛國土上將不會發生軍事行動。事實上,蘇聯政府此時已準備向德國要求,把立陶宛併入它自己的利益範圍,這一要求已寫進9月28日蘇德協定附屬議定書中。此項交易的一部分內容是:當蘇聯為了保護其利益“在立陶宛領土上採取特別措施”時,立陶宛西南部一條狹長地帶,被規定為更正常的邊界線而“劃歸”德國。
蘇聯政府的計劃,正如莫洛托夫在10月3日立陶宛外交部長烏爾布希斯到達莫斯科前幾小時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