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的疑慮。德國向芬蘭灣和波羅的海沿岸派出幾艘海軍艦艇以控制商船運輸的計劃,引起了極大的關注。根據與德國達成的諒解,這一地區劃入蘇聯的利益範圍,蘇聯在這裡有著重要的戰略利益。此外,這一軍事行動也可以認為是德國親芬蘭的表示。莫洛托夫要求德國,把針對商船運輸的戰事——儘管這場戰事是合乎需要的——限制在波羅的海瑞典海岸的一邊。柏林答應照辦。
因而,直到那時為止,波羅的海國家還沒有明顯的要被併入蘇聯的威脅。但是時代的症候是清楚明白的。納粹德國與蘇聯之間的衝突,象老虎鉗一樣把波羅的海國家夾在中間。寄託於蘇德協定而倖存的希望,就和這個協定本身一樣虛幻。當這一時刻終於降臨到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頭上時,它們在1939年5月31日與德國締結的條約便全然失效。當蘇聯對它們提出要求時,它們沒有從德國得到絲毫支援。至於立陶宛,德國作了一個軟弱元力的表示。但是,波羅的海各國政府的代表必須去莫斯科,在莫斯科決定了波羅的海國家的命運。(立陶宛外交部長烏爾布希斯談起在莫斯科的經歷時說)討論是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的,沒有任何牽制和約束。只是在討論快結束時,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表現出有些不耐煩。拉脫維亞總理門特斯講到他自己在莫斯科的會談時說:“既沒有草率從事,也沒有威脅恫嚇。”可是,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