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部分(2 / 4)

,顯然空軍部必須解決這樣一個問題:提高飛機的生產能力,以滿足每月生產近三千架第一線飛機的要求。而現在的目標數字是二千三百七十架,再加上根據以後的擴充計劃增產的、數量不詳的若干架數。

不幸的是,就生產方面而言,長遠的生產計劃經常受到僥倖心理的阻礙,總是希望國際綏靖主義會使得現行計劃不再需要去完成了,甚至還可能會導致空軍裁軍的某些措施。這樣一種希望無疑會使得政府不願去批准那些要求比各種空軍擴充計劃原定完成日期提前交貨的定單。這就挫傷了航空工業的積極性。一些公司過去就傾向於放慢生產步伐,因為害怕巨大的資本支出靠將來的定貨單補償不了,所以不願意去擴充它們的工廠和設法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定貨合同。另外,請汽車製造廠改營“影子”飛機和飛機發動機工廠的計劃,也有些令人失望。一些主要的汽車製造公司顯然不願意把自己最好的人員調到它們控制下的飛機工廠去,何況成批生產汽車的工序也不同於製造飛機的工序。因此,迫切需要說服飛機工業以外的一些大機械廠來承擔空軍武器的製造,因為它們的裝置和經驗都比汽車製造廠更加適合這一任務。就是從這個方面,空軍大臣金斯利·伍德爵士開始有效地解決問題,雖然也許嫌遲了一些。

1938年10月21日,據宣佈空軍部和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已經商定,在後者整個系統的協助下,實行一種廣泛鋪開的轉包合同制,用以製造飛機。這個制度規定把各種部件都送往維克斯公司控制下的一個新建中心工廠去進行最後裝配。這個計劃的出發點是,雖然只有有限的幾家大公司能夠承擔飛機或飛機發動機的全部製造任務,然而同時幾乎有無數的小廠家能夠製造各種部件,只要它們具備了必要的技術指導、工具機器和勞動力。然後,在1939年3月9日,空軍大臣宣佈了他所謂的“小組計劃”。這個計劃具有雙重目的:減少空軍中的設計圖樣數目和促進經濟節約的、迅速的生產。它是由當時通行的這樣一種辦法發展而來,即同一型別的飛機可以由不止一家廠商製造。新計劃把三四家廠商組織成一個小組,同一型別飛機的定單分配給該小組中的各家廠商。在這個基礎上組織飛機工業,目的是促進實行大規模的計劃和定貨;同時也是為了減少戰爭中可能發生的混亂,因為當敵方的行動使得某一個生產單位不能繼續生產時,同組其他幾個單位的生產仍可照常進行。金斯利·伍德在3月間曾說,大約已有三千五百家廠商承擔了轉包合同的生產任務。由於利用了影子工廠和轉包合同制的大大推廣,看來似乎英國製造飛機的工業資源已經被儘可能充分地動員起來了。但是必須記住,那些大廠商並不是被迫從事軍工生產的,而如果它們是被強迫的話,那麼它們的正常業務就要受到損失。所以它們,至少潛在地,負有雙重的責任:對股東們的責任和對整個國家的責任。自然有許多人會覺得,應該由政府來解決這個問題,辦法是行使它的權力,要求指定的一些工廠把它們的全部或預先商定的一部分生產能力和物資用於武器生產。這個問題與設立一個供應部的問題是密切相關的。可是當這樣一個部在1939年4月20日成立時,空軍顯然並不在它的管轄範圍之內。

然而,正如已經指出的那樣,這最後的一年確實是在認真地試圖解決關於大批生產飛機的一些基本問題,生產率有了顯著的提高;對於要求人力(正規的和後備人員)支援的呼籲,社會反應之好,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到1939年初,皇家空軍志願預備隊己有大約二千名飛行員在受訓。但是這些飛行員還不能用來立即補充戰爭中傷亡的人員,因為在後備空軍學校中用於高階飛行訓練的飛機都是一些將要過時的型式。各現役空軍中隊儘可能快地用最新式的飛機來裝備;但是還不可能有足夠數量的這類飛機來裝備訓練中隊。

1939年6月,當時的《空軍名冊》表明,用於防衛本土的第一線空軍中隊,在兩年內只增加了兩個中隊。由一百二十三個中隊增加到一百二十五個。增長得這樣慢的主要原因在於有一種值得稱讚的願望,想用最新式的飛機來裝備這些中隊,並且等到日常生產量達到能夠用來替換舊機時再建設後備力量。慕尼黑危機後不久(1938年10月30日),《觀察家報》的空軍記者曾寫道,“目前皇家空軍各中隊的飛機全部都是正在逐漸變得陳舊過時,而且相當大的一部分已經是陳舊不堪。”但是從那時起,布倫海姆、巴特爾、惠靈頓和漢普頓等各種型號的新飛機。已經開始源源不斷地流入轟炸機部隊;大多數戰鬥機中隊也已用“噴火式”和“颶風式”戰鬥機重新裝備過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