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你就笑了。我不同意。……我在比利時曾看到過它們中的一些,對於它們我覺得沒有什麼好笑的。你可以嘲笑英國人。十五或十八個月後我們將看到誰在笑。我們將看到是否還是那些人在笑。”
第三卷 軸心國的初期勝利
第一編 陸海空戰概況 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
第一章 德國征服波蘭 1939年9月1日至30日
希特勒第一次試驗他的閃電戰術就很走運。德國可用的兵力,在數量上只略勝於受他們之害的波蘭人,因為德軍在留下三十四個師作為西線後方掩護之後,在東線只能動用五十二個師(包括九個裝甲師),而波蘭人卻能動用四十個步兵師和十個騎兵師(部分騎馬,部分機械化)以抵抗德軍。但是希特勒在六個月之前奪取了捷克斯洛伐克,得以在北起馬祖裡湖區南至斯洛伐克的喀爾巴阡山邊界這一巨大的月牙形戰線上部署兵力,能夠對波蘭抵抗力量的核心——華沙展開一個巨大的、集中的鉗形運動,從南北兩線包抄由維斯瓦河、那累夫河和桑河所形成的主要自然防線。
德國陸軍除了這一外線的戰略優勢以外,在戰術訓練方面達到的標準,也遠遠超過波蘭軍隊,無論陸軍或空軍擁有的裝備都比它們的對手更現代化,效率高得多。最重要的是,德國武裝部隊透過俯衝轟炸機、裝甲部隊和步兵支援部隊在戰場上密切的戰術合作,其火力和行動的靈活性是空前的。這一非凡的戰鬥訓練已於1937年至1938年在西班牙戰場上試過,並且迅速地被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OKW)傑出的訓練人員所利用。最後一點是,空軍的數量也勝過波蘭,超過四與一之比(三千架對七百架)。
此外,波蘭人作了兩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也可說是由於膽小怕事,而給希特勒幫了大忙。第一,他們為了向整個世界,特別是為了向他們勉強結成同盟的國家證明,他們不想對強鄰挑釁,從而不顧德軍加緊戰備,遲遲不完成自己的動員工作,直至失去最後的時機。這樣他們就完全把戰術上的主動權拱手交給了德國人。第二,他們把動員好的大量軍隊密集在西部邊界,欲保衛波蘭西里西亞和加利西亞的煤、鐵和石油資源以及華沙南面和西南的工業中心,結果是大失所望。
在這種形勢下,波蘭人唯一的希望是向西北或西南迅速出擊,以切斷調來包圍他們的德軍的一翼。但是這一計劃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9月1日黎明,甚至在德國最後通牒的限期尚未到期的時候,德國空軍就進行了沉重無情的襲擊。德國人對於波蘭的各項軍事部署和位置瞭如指掌,依靠這種知識的指導,進行突然空襲,使波蘭的司令部、飛機場和後方裝置大多被炸燬或癱瘓。
進行了這種打擊之後,德軍便從各條戰線集中目標前進。馮·勃勞希契將軍統率兩個集團軍群計五個集團軍,北翼由馮·包克指揮(兩個集團軍共十七個師),南翼由馮·倫斯德指揮(三個集團軍共三十五個師),這一部署包括一百五十萬人。
這些軍隊在八天之內實際上已經到達目的地,波蘭野戰軍大部分在華沙以西被包圍;一星期後,倫斯德的軍隊即到達布格河。
聲勢最為值赫的大概是德國第十集團軍(馮·賴歇瑙)的挺進。它衝過波蘭西里西亞的工業區,在拉多姆以西使六萬波蘭軍隊陷於困境,最後到9月8日深入華沙市郊,切斷波茲南地區波軍的大部分。
可是,波蘭軍隊雖然在數量上大大不如德軍,而且實際上得不到任何空中支援,然而進行了英勇的回擊,這從德國人承認傷亡四萬人就可以證明。
戰敗了的波蘭人還將受到更為陰險的致命打擊;9月17日,俄國軍隊越過波蘭東部邊界,向西推進,幾乎沒有遇到抵抗,直到寇松線。於是,除了華沙圍城戰之外,一切戰鬥都已停止。18日波蘭政府流亡到羅馬尼亞。華沙終於在9月30日陷落。
第二章 英法的部署 1939年9月3日至11月30日
希特勒在1938年和1939年靠了虛張聲勢征服捷克斯洛伐克,以及隨後用閃電戰征服波蘭,其主要先決條件,是要確保後方安全不受攻擊。在這兩次行動中,他的軍事顧問都曾警告他說,德國還沒有強大到足以在兩條戰線上同時作戰。在這兩次行動中,他都直覺地察覺到西方敵人的軟弱,他有理由可以冒一下險,而且不用到冬天就可結束波蘭的戰爭,屆時他就可從容地把勝利的軍隊從東線戰場調到“西壁”。
法國無意為它的波蘭盟國擔負起主要的攻勢,除非從馬其諾防線的西北端到英吉利海峽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