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3 / 4)

。3 7。0 12。4 3。4 3。7 81。8

蕭條最驚人的後果是蘇聯的相對實力上升,以及在較小程度上英國、日本和義大利的相對地位的提高。美國雖然在經濟力量方面仍佔首位,然而相對地位已大為削弱。從前佔第二位的德國則退居第四位。

但是,這種強國之間的相對實力的變化是伴隨著蕭條發生的,因此比較直接的後果是閒置生產能力和失業者人力的巨大而且是本可避免的浪費。據估計,在蕭條時期原可以生產或提供而沒有生產或提供的商品和勞務的損失至少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所有交戰國付出的代價一樣高。在所有國家中,政治結構同經濟結構一樣都陷入極度的緊張狀態。在德國,這些內部的痙攣導致一切反革命力量在政治上聯合起來,它們把可悲的事態,包括六百萬人失業和小產階級大部分階層的破產,歸因軟弱無能的政府,歸因於賠款,歸因為領土和生存空間的喪失;而它們提出的口號,即欲救危難於當前,對內對外都需要採取徹底解決辦法,這一口號證明是有效的。1933年1月胡根堡…希特勒聯盟上臺執政四個月內,德國出現了一個極權主義政權,這首先意味著德國修正和約論者的要求從此以後將以鋼鐵般的決心貫徹下去。

但對於德國說來,實現這樣的對外野心似乎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雖然它有著巨大的潛在實力,但事實上是軟弱的。它的相對工業實力不僅比之蘇聯已嚴重削弱,而已比之法國和義大利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也是幾乎毫不間斷地在惡化。法國和義大利加在一起1913年的產量約佔德國產量的四分之三,在繁榮達到頂點時幾乎同德國相等,而1932年年中超過德國約五分之一。此外,英國的工業產量在1932年超過了德國,而如果把英帝國的各自冶領和印度的工業產量都算進去的話,則單是英聯邦的工業產量就比德國多一倍。把產量作了這樣一些對比之後,就可以瞭解到德國在軍事準備方面的實際力量了,但謹慎的觀察家確信,更少在1932年以前,德國還沒有大刀闊斧地進行重新武裝。

在整個這段時期中(即1919…1932年,丘吉爾寫道),協約國還保有足夠的實力和權利,可以阻止德國進行任何可被察覺的重整軍備的活動。而當時德國也不得不服從英國、法國和義大利所提出的強烈聯合要求,迫使它遵守和平條約的規定。……至少到1934年,我們還可以不損失一兵一卒來阻止德國重整軍備。

第四章 戰爭的經濟準備

在從1932年開始的整個六年的過程中,德國成為歐洲最令人生畏的軍事強國。這是國社黨人上臺之後的直接結果,該黨要建立一個強大國家的決心是無止境的。國際上各種條件對他們有利,因為隨著在蕭條期間國際行為準則的徹底垮臺,自己要生存下去就要求各國把自己的解決辦法用到經濟恢復問題上去。在德國和日本,恢復所呈現的特殊性質已為其他大國的政府所清楚地看到,但是它們過於埋首於各自的國內問題中,以致不願意干預,或有效地阻止,這類不可避免要發生的侵犯國際法和違反條約義務的事件。甚至更為重要的是,它們不肯,並且由於國內的原因,在某種程度上也不能夠跟上德國的軍備支出。結果是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大國關係的整個格局發生了徹底的改變;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德國的相對軍事力量的巨大增長,主持其事的政治領導準備遲早要將這一力量用於戰爭。

軍事力量與經濟力量不是同義詞,雖然後者是獲致前者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經濟力量反映在製造業產品的數量上,無論它是否充分利用了國家可用的資源,而軍事力量同消費貨物與資本貨物產量之間的分配具有更密切得多的關係。關於1938年經濟力量的狀態,提出以下問題是適當的:各國和全世界從蕭條中恢復得如何?這種復甦是否恢復了1929年大國的相對地位,還是使1932年的相對地位固定化了?

表III 製造業生產

年份 蘇聯 日本 英國 德國 義大利 美國 法國 世界

(1)1932年=100

1929 62 104 122 166 145 195 135 142

1932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933 110 117 108 112 108 121 113 113

1934 130 134 122 145 1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