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國營部門非建築類投資 2。6 …… 0。5 0。6 1。7 2。0 2。6 2。1
III。專案I…II:
非建築類投資總計 4。5 …… 1。8 2。5 4。1 4。8 6。0 6。5
第三編 力量均勢
1939年3月15日晚,希特勒進軍布拉格,這是德國在表面和平時期領土侵略的高潮。連續五年之久,德國並未開戰,就在日益擴大的範圍內控制了歐洲並使歐洲陷於恐怖之中。在過去的一年,希特勒在上薩爾茨堡的鄉間別墅成了歐洲外交的中心。也如同埃斯庫里爾修道院和凡爾賽宮一度曾是歐洲的外交中心一樣。也如同菲立普二世於1580年佔領葡萄牙和路易十四於1681年奪取斯特拉斯堡一樣,德國於1939年3月併吞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是一個極度強大的國家兵不血刃便取得的最後一次擴張主義的勝利,當時,對保持力量均勢的關心恢復緩慢,尚未產生一個足以抗衡的巨大聯盟與之大動干戈。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根據民族原則建立了許多小國,並透過國際聯盟促成國際政冶的法制化,可以認為列強在國際體制中已經多少失去了原先的優勢地位。在三十年代,大國重新宣稱它們應有主宰地位,到了1939年3月15日時,戰爭與和平的最後決定權看來再次由它們,而不是由大多數國家所掌握。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領土問題最終地重新解決以來,小國之間發生過幾次衝突,但是隻有兩次達到戰爭的規模,即1932至1935年的玻利維亞與巴拉圭的衝突和1934年的沙特與葉門戰爭,而上述兩次戰事恰巧遠離大國爭奪的地區。但是國際暴力行為連續不斷地發生,而且因果連鎖,勢頭有增無減,直到希特勒奪取布拉格。這些暴力行為都是大國乾的。日本於1931…1932年征服滿洲,義大利於1935…1936年征服衣索比亞,日本於1937年侵略中國,以及德國本身一系列的侵略行動,其頂點是1939年3月15日征服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也正是由於列強的干涉,西班牙內戰(於同月才結束)曾擴大為一場國際性危險。一場地方性衝突是否會發展為全面戰爭總是取決於列強的態度,因為全面戰爭的定義是所有強國都參加的戰爭。到1939年為止,強國心理上的優越地位是如此顯著,以致是否該有地方性衝突都取決於它們。
1919年曾經試圖在國際聯盟行政院常任委員的形式下限制大國的集體權威。大國很快就扔掉了這種法制的束縛。有的強國沒有參加國聯,有些退出國聯,而那些保留會籍的卻發現它同國聯以外的強國的共同利益,超過了它們同國聯內部成員之間的共同利益。早在1923年發生科孚爭端的時候,列強作為最高政務會的趨勢又重新出現。它們如有必要就犧牲小國的利益來操縱國際局勢,就象十九世紀的歐洲協約那樣幹。這一習慣性趨勢體現為1933年的四國公約,1935年賴伐爾…霍爾計劃,和英國的綏靖政策,而在1938年慕尼黑會議上達到頂點。但是強國之間的閉結一致從來都不比炸彈上的薄薄的外殼更牢固些。作為各自的私利衝突高漲的一個症狀,作為脫離團結一致之前的一陣痙攣,在國際危機中它們對共同利益的意識變得極其敏銳。1939年3月15日標誌著一個頂點;當此之際,強國的兩個聯盟間共同利益的偽裝終於放棄,而承認了它們自身利益的相互衝突是不可克服的。
此時大國分為三類:西方國家,反共產國際國家,蘇維埃俄國。西方國家這一類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勝的盟國的餘黨,這一措詞主要指的是英國和法國。這兩個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的資歷較高的民族國家,它們之間的敵視曾在很長時間內左右歐洲的政局,直到十九世紀雙方都受到躋身於西方大國體制的新興的俄羅斯和普魯士的威脅時為止。俄、德是缺乏或者不接受西方文明的傳統的。美利堅合眾國由於一種微妙的歷史聯絡和政治思想上的一致而同它們組合在一起。但是它們共同的理想並沒有排除過去的敵對,而且不能說如果當初世界上只有這三個大國,那麼戰爭的危險就可以消除。1939年使西方國家意識到它們的共同理想的是它們意識到它們的共同利益。它們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勝利者,不論彼此之間各懷異志,而且不負責任,卻支援由於戰爭而形成的國際權力的劃分和據此而建立的國際體制。歸根到底,這樣就使它們同反對上述國際協定的國家分離開來。
儘管如此,西方國家內部和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