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1 / 4)

把賭注押在一件事上,即英法等國可能不敢正面攻擊齊格菲防線;英法等國在德國東側物色到的盟國僅僅是波蘭、羅馬尼亞、希臘和土耳其。這四個東歐小國無論是單獨地,或是聯合起來(它們仍不願意聯合起來),都不可能抵抗德國。而沒有蘇聯的合作,法國和英國也不能援助波蘭,或有效地援助羅馬尼亞——波蘭和羅馬尼亞都已經拒絕接受俄國的軍事援助,雖然事情很清楚,如果沒有俄國的援助,它們的命運顯然註定得向德國屈服。

由此看來,雖然東歐領土的解決辦法是那些擊敗德國的國家在1919…1921年直接或間接促成的;可是二十年後這項解決辦法竟成了希特勒手中的一張王牌。如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制定和約的時候,成為戰敗帝國的後繼者的那些東歐國傢俱有遠見和自制精神,對於不過是曇花一現的有利局勢避免不顧後果地盡情利用,如同丹麥堅定不移地避免利用那樣,那麼兩次大戰間的歐洲政治地圖未必會象實際情況這樣,幫助希特勒去實現他的意圖。再者,由於德國軍事力量和侵略能力的恢復,歐洲所有的小國,包括德國西邊和北邊的小國在內,幾乎都產生了一種同樣有利於希特勒意圖的心理狀態。

在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最後五年中,德國的侵略威脅籠罩著歐洲。在這種形勢下,處在德國肘腋之下的歐洲小國大多數決定,在德國入侵以前不採取任何有效的自衛措施。但是它們也決定,萬一遭到進攻就奮起戰鬥,然而由於它們早先的失策,那種作戰情況事前就已經註定它們將被征服,而不會有希望進行有效的抵抗。在那些最終遭到德國攻擊的歐洲小國中,波蘭、荷蘭、比利時、挪威和南斯拉夫全都採取了這一自殺的方針。波蘭願意接受法國和英國的援助,可是英法卻無法支援它;蘇聯能夠援助它,可是它又不願意接受蘇聯援助。荷蘭、比利時、挪威和南斯拉夫不願意接受能夠幫助它們的法國和英國的援助,等到願意接受時,時間已太晚了。南斯拉夫的保羅親王政府採取了合乎邏輯的方針,先是拒絕法國和英國的援助,接著便屈從於德國的要求。然而這時,南斯拉夫的輿論沸騰起來,人民推翻了政府,這一來幾乎可以肯定:他們的國家逃脫不了遭受德國進攻和被征服的命運。只有羅馬尼亞的行動是合乎情理的,它自始至終一貫膽怯,而希臘的行動則一貫是英勇的。羅馬尼亞政府在戰戰兢兢地接受了英國的一項保證並拒絕考慮接受俄國的援助之後。在德國的指使下又拒絕了英國的保證,向德國的要求屈服,但它並未遭到南斯拉夫保羅親王的命運。希臘政府和羅馬尼亞政府一樣,在接受英國保證方面是小心翼翼的,但是與羅馬尼亞不同,它擊退了義大利的進攻,並以英國所能提供給它的微薄的援助對德國的進攻進行了抵抗。至於丹麥,它的政策加上它的地理位置,使它在對付德國方面處於完全沒有防禦能力的地位,因此當敵人發動進攻時,它還沒有來得及在投降和抵抗兩者之間作出抉擇,便已經被佔領了。

在這種不合理性的行為盛行的國家中,比利時是最為典型的例子。第一次世界大戰初德國入侵比利時一事表明,一個歐洲小國實無安全可言,無論是所有歐洲大國簽署條約,莊嚴地保證其中立,或是該小國自身擁有微弱得可憐的軍備,或是由友好的大國為了保衛它在過晚的時候才來進行軍事幹預。一個小國能夠阻止或擊退蓄意入侵者的唯一希望,在於事前同一個或幾個在地理位置上能和它會合起來的友好大國,就共同防禦問題協商出有效的措施。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可怕經歷使比利時人獲得了深刻的教訓,所以大戰結束後,比利時就放棄了中立,並於1920年和法國締結了一項軍事協定。它除了規定其他事項之外,還規定:如果德國發動侵略或出現侵略的威脅時,法國和比利時的參謀總部應進行磋商。然而當希特勒在德國上臺之後,德國侵略的威脅再次出現時,比利時政府在該國輿論的壓力下,卻堅決主張和法國政府交換照會,說明兩國參謀總部保持聯絡的唯一目的在於使雙方貫徹執行洛迦諾公約的萊茵蘭條款規定的義務,而不是為了替“任何政治性的承諾”或為了對“有關雙方中的任何一方在組織其國防方面承擔任何義務”開闢道路。這些照會是在1936年3月6日交換的,正是德軍重新佔領萊茵蘭的前一天。這充分表明比利時在1920年同法國所作的預防性安排是英明的、有遠見的。但是就在希特勒的不祥的前進行動證明同法國進行軍事合作的政策有其價值時,比利時政府卻故意去完成使本國再次處於毫無防禦境地的那項工作。1937年4月24日,比利時使英國和法國發表一項宣告,除根據國際聯盟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