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部分(2 / 4)

23日同俄國簽訂了一項公約,德國不僅打破了那個它相信西方國家正在它四周試圖加以縮緊的包圍圈,而且朝孤立波蘭的方向也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在夏季的幾個月裡,德國一方面重申它早先所作的諾言——尊重西歐國家的中立,另一方面則繼續進行談判,想透過同北方國家簽訂互不侵犯公約或同東南歐國家簽訂經濟協定之類的辦法,來確保在東歐有一個“善意的”中立局面。除了要被孤立的德國犧牲品(波蘭)和它的新朋友(俄國)之外,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所有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特性:它們在軍事上都非常虛弱。它們之中大多數國家擁有德國極其需要的原料,並且它們在不同程度上都既害怕俄國又害怕德國。

雖然存在著地區性的聯盟——例如,在波羅的海各國之間和巴爾幹協約各成員國之間——但是在這些國家中並沒有真正的結合力,有如在奧斯陸公約各國之間所能找到的那樣。它們的主要交通線大多數是直通德國的,這表明了它們的出口所採取的路線。所有這些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都從邊界的改變中得到了好處或受到了損失,因此也可以分成“滿意的”或“不滿意的”兩類國家。這些就是它們僅有的相似之處。

德國的外交密切注視著在6、7月間發生的劇烈爭論,即俄國堅決主張應由蘇聯和西方國家共同給予芬蘭和波羅的海國家以保證。6月30日,魏茨澤克指示駐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芬蘭的德國公使,如果英俄兩國對這些國家的聯合保證一旦宣佈,德國希望各有關政府重申它們的中立立場,並拒絕接受這種保證。6月底,德國總參謀長哈爾德將軍去愛沙尼亞和芬蘭作禮節性訪問,但是芬蘭和波羅的海各國政府自己對俄國的建議所作出的自發而又強烈的反應,使得柏林的任何壓力都成為不必要了。

從7月底宣佈俄德經濟談判恢復時起,波羅的海各國越來越感到不安。德國駐赫爾辛基公使布呂歇爾於7月26日報告說,芬蘭外長埃爾克科曾經提到謠傳德國打算同意將波羅的海各國劃入俄國的利益範圍;不過,他已經答覆說,德俄談判只限於經濟問題。

到了7月底,德國向俄國保證,它願意調整它對波羅的海各國的態度,這樣就可以“尊重蘇聯在波羅的海的重要利益”。8月中旬舒倫堡奉命去告訴莫洛托夫說,德國“準備同蘇聯聯合向波羅的海各國提出保證”。當公約最後於8月23日在莫斯科簽字時,它附有一份秘密議定書,劃分了“在整個東方地區雙方的利益範圍”。除了立陶宛劃歸德國之外,波羅的海各國被當作是俄國的利益所在地區。

雖然波羅的海各國對這筆交易的內幕並不明確瞭解,然而它們毫不懷疑它們所處的危險地位。8月7日,愛沙尼亞駐莫斯科代辦向舒倫堡建議,德國可以象保證比利時的獨立那樣,也保證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的獨立。德國駐塔林公使也於20日報告說,愛沙尼亞外交部副部長擔心遭到俄國的進攻,曾暗示提到有無取得德國援助的可能性。裡賓特洛甫…莫洛托夫公約簽字的訊息在北方各國引起了驚慌。布呂歇爾8月23日報告德國外交部說,在赫爾辛基,人們認為這是一次“對西方大國政策的巧妙反擊”,但是也擔心這筆代價將要“由波羅的海各國的錢袋”來支付。他還說,俄德合作在那裡顯得象是“芬蘭對外政策最不希望碰到的組合”。兩天之後他報告說,埃爾克科擔心公約“以後會轉過來反對鄰近的波羅的海各國”。芬蘭駐柏林公使曾詢問在莫斯科是否已經就有關芬蘭的任何事項達成協議;8月26日他被告知,“波羅的海國家從德蘇條約的簽訂中將可得到好處”。26日埃爾克科在赫爾辛基還向布呂歇爾承認公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波羅的海國家現在可以盼望不被捲入戰爭了。但是他對未來感到懷疑,不知道德國答應了俄國什麼東西作為報答。

拉脫維亞也表示了它的憂慮不安。8月30日它的駐柏林公使詢問,“在德俄談判中是否有關於波羅的海國家的任何協議”。他不願接受“沒有”這種簡單的答覆,而是提到了正在流傳的種種謠言,特別指出《科隆日報》上的一篇文章,它暗示兩個大國已在東部劃分了它們的生存空間。他於是被告知,不要多管閒事:關於東歐的問題“只同德國和蘇聯有關”。31日,德國駐里加公使報告說,拉脫維亞人覺得他們已被拋棄給了俄國,他們願意在報紙上看到一項正式宣告,說俄德條約並不包含有關波羅的海國家的任何協議”。

據8月28日德國駐塔林公使的一份報告,愛沙尼亞外長對公約感到高興,雖然當地的報紙認為“適當的謹慎小心將是可取的,如果德俄兩國進一步和好的話”。但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