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入侵特蘭西瓦尼亞,還害怕保加利亞在南線採取行動。它自己的國家結構看來正處於危險中,所以只佔領了盧西尼亞邊界上的幾個村鎮就感到滿足了。3月16日,匈牙利人佔領胡斯特併到達了波蘭邊界,捷列基便在布達佩斯宣佈吞併盧西尼亞。佔領於3月19日正式完成,不過戰鬥還繼續進行了幾天。匈牙利再一次伸展列喀爾巴阡山的山巔,實現了和波蘭的共同邊界。
斯洛伐克和盧西尼亞一樣,完全的獨立只有一天,但它的命運並不是被吞併。3月15日,希特勒離開柏林前往布拉格時,蒂索打電報乞求他將斯洛伐克置於他的保護之下;3月16日希特勒正式覆電同意。從那天起,德軍開進斯洛伐克,佔領了全部戰略要地。保護條約是於3月18日在維也納和3月23日在柏林簽字的,根據條約德國實際上已接管了斯洛伐克的國防和對外關係。在柏林又增加一項秘密議定書,使斯洛伐克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經濟上都成為德國的保護國,在兩國之間實際上建立了關稅同盟。然而德國對斯洛伐克的保護是臨時性的,也是不夠明確的。它並未制止匈牙利在3月23日侵入斯洛伐克的東南部,當時德國的注意力正集中於奪取美美爾並佔領翁谷鐵路線和一些城鎮。匈牙利人爭辯說,他們入侵是在德國和斯洛伐克的條約在柏林簽字前幾小時,不過此後的戰鬥卻一直持續到那個月的月底。
希特勒為1939年3月的收穫所付出的代價是放棄它的烏克蘭計劃。他在3月25日告訴勃勞希契,他不再抱短期內設立烏克蘭國家的打算。這本是德俄改善關係的必要條件,希特勒不可能看不到他在這方面的利益。烏克蘭皮埃蒙特的消失去除了自慕尼黑事件以來東歐政治上最干擾人心和最無法估量的因素。波蘭和匈牙利的共同邊界意味著放棄實際上曾是德國和羅馬尼亞的共同邊界,德國當時作出這一點讓步是表示它尊重匈牙利和波蘭的願望。然而在捷克斯洛伐克分崩離析的混亂局面平靜下來的時候,權力的新模式已能看得清楚了,從個別到全體的小國都發現自己的地位大為削弱,匈牙利由於收穫領土而使自己淪為奴隸,它的西部和北部同德國接壤的邊界現在都已處於附庸地位。羅馬尼亞受到德國和匈牙利聯在一起的威脅,較之過去德國控制盧西尼亞走廊時更為嚴重。馬扎爾帝國主義在北方一帶秣馬厲兵,接著也許就要受慫恿而轉向東方了。因布拉格陷落而引起了情緒上的反應,羅馬尼亞便於3月23日同德國簽訂了一項它在上年12月曾拒不簽訂的長期貿易協定;這就使羅馬尼亞在經濟上成為德國的附庸,但也可能暗示著德國對它邊界的保證。南斯拉夫也感到了民族解體的預兆。塞爾維亞人的反應較之東歐任何其他民族更突出地積極,當時在貝爾格萊德要求建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民族聯合政府的呼聲日益增強,但在克羅埃西亞,對於在德國操縱下的斯洛伐克自治模式還有不同的想法,而義大利人則憂心忡仲地看到德國的陰影逐漸向阜姆、的裡雅斯特和亞得里亞海迫近了。
波蘭是最直接受到威脅的國家。來自盧西尼亞的烏克蘭危險的消失完全被德國在斯洛伐克的出現所抵銷,後者是更為露骨、更為強大的威脅。
1938年秋季和1939年春季捷克衝突的不流血解決以及兼併斯洛伐克,使大德意志的領土得以圓滿調整,因而此時有可能根據或多或少有利的戰略前提前考慮波蘭問題。
德國於3月23日奪取立陶宛的美美爾,這是1939年3月強暴事件的尾聲,也可以從反面說明並強調波蘭的被包圍。“此後德國人對立陶宛十分‘寬宏大量’,希望立陶宛能由於維爾納而成為它反對波蘭的盟國,成為它北翼的另一個斯洛伐克。”
美國駐柏林的武官在一份報告中敏銳地描繪了新的形勢:
德國由於佔領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斯洛伐克,在軍事上和戰略上所取得的利益是巨大的。從戰略上看,德國已置身於波蘭和匈牙利之間,明確而又永久地防止了波匈反對它的聯合行動,而且,如果德國要對波蘭採取行動,它現在已控制了通往克杜科夫、林堡和俄國烏克蘭的大門。它現在所處的新地位可以把它的軍隊部署在波蘭的三個方面,可以從容不迫地給予又迅速又有力的打擊。至於對匈牙利,德國也從西北兩個方面威脅布達佩斯,德軍所處的地位可以長驅直搗匈牙利的肥沃大平原或透過匈牙利進入羅馬尼亞。從德國據有的新的戰略地位來看,匈牙利佔領的盧西尼亞的崇山峻嶺已無足輕重了。
從此以後,小國要麼就加入德國的行列,要麼就求助於反德各大國的從未履行的保證;可是在第一次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後